溶血性黃疸:瞭解成因、症狀與治療方法,守護身體健康

分類: 血液疾病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1.18
溶血性黃疸可能由溶血引起,瞭解成因,對症治療、維護肝臟健康,有助於守護身體健康。

溶血性黃疸可能由溶血引起,瞭解成因,對症治療、維護肝臟健康,有助於守護身體健康。

溶血性黃疸有哪些症狀

溶血性黃疸的症狀包括黃疸、尿色深黃、疲乏、貧血以及瘙癢症,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應儘快就醫以確定診斷並接受適當治療。

黃疸

當紅血球破壞速率超過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時,未結合膽紅素蓄積並返滲入血液,此時會出現黃疸。表現為皮膚和眼白部分發黃,嚴重程度可從輕微到重度不等。

尿色深黃

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尿液中膽紅素含量增高,進而影響尿液的顏色。通常伴隨有明顯的黃色色澤,可能伴有泡沫增多的情況。

疲乏

溶血性黃疸患者由於紅血球破壞增加,鐵質缺乏,能量供應不足,從而出現乏力的症狀。症狀可能為持續性的,且程度可以從輕度到重度不等。

貧血

溶血性黃疸患者的紅血球壽命縮短,紅血球數量減少,無法攜帶足夠的氧氣至身體各處,造成貧血。症狀包括頭暈、心悸、面色蒼白等,嚴重程度取決於貧血的程度。

瘙癢症

溶血性黃疸會引起膽汁淤積,膽鹽在體內積累可能導致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引發瘙癢感。瘙癢通常出現在皮膚上,可能伴有皮疹或乾燥的感覺。

針對溶血性黃疸的症狀,可以進行肝功能測試、血常規檢查以及膽紅素水平檢測。治療措施可能包括藥物治療如遵醫囑使用免疫球蛋白G(IgG)進行替代治療,或者光療。患者應避免飲酒,因為酒精會加重肝臟負擔,同時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睡眠,以減輕疲勞感。

溶血性黃疸怎麼治療

溶血性黃疸的治療方法包括光療、低流量氧療、類固醇治療、脾臟切除術以及血漿置換等。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病情加重,應儘快就醫以獲得專業評估和治療。

光療

光療通常採用窄波長紫外線B(UVB)照射受影響區域,具體時間和頻率取決於病情嚴重程度。UVB透過破壞血液中的膽紅素分子結構來促進其代謝和排洩。此療法常用於新生兒黃疸,需監測患兒皮膚是否出現過度曬黑或其他異常反應。

低流量氧療

低流量氧療是指給予患者較低濃度的氧氣吸入以改善缺氧狀態,一般透過面罩或鼻導管進行。該措施有助於提高血氧含量,緩解因貧血引起的頭暈、乏力等症狀。使用時應定期評估患者的氧合情況,並避免高流量導致浪費及增加二氧化碳蓄積風險。

類固醇治療

類固醇治療包括口服或靜脈注射甲基普立朗錠(Methylprednisolone)等藥物,劑量和療程由醫生根據患者狀況調整。該類藥物具有抑制免疫反應、減少發炎的作用,可減輕溶血造成的組織傷害與不適。不宜長期使用,注意觀察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如水腫、高血壓等,並預防感染。

脾臟切除術

脾臟切除術是一種外科手術,在全身麻醉下移除病變或過大的脾臟。該措施旨在消除產生大量抗體和補體的骨髓造血幹細胞,從而減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率。術後需要密切監測可能發生的併發症,例如深靜脈血栓形成或感染。

血漿置換

血漿置換是將患者血液中的致病因子分離出來,再輸入正常人的新鮮冷凍血漿。該技術可以迅速清除體內異常蛋白,適用於多種遺傳代謝疾病所致溶血性貧血。治療期間需嚴密監控水電解質平衡及凝血功能變化,並預防過敏反應發生。

針對溶血性黃疸,建議避免食用可能加重肝臟負擔的食物,如酒精。同時,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劇烈運動,以減少溶血加劇的風險。

溶血性黃疸形成原因

溶血性黃疸的形成可能源於遺傳性或後天性紅細胞膜缺陷、感染性貧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藥物引起的溶血性貧血以及巨球蛋白血症等病理情況。由於溶血性黃疸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建議患者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幫助以確定確切診斷並接受適當治療。

遺傳性或後天性紅細胞膜缺陷

遺傳性或後天性紅細胞膜缺陷導致紅血球結構異常,使其易於被破壞。針對遺傳性溶血性貧血,可以遵醫囑使用類固醇進行治療,如普賴鬆(Prednisone)、地塞松(Dexamethasone)等。對於後天性紅細胞膜缺陷,則需要積極尋找並消除原發病因。

感染性貧血

感染性貧血由病原體直接侵襲紅系祖細胞或其前體細胞引起,使紅血球數量減少,無法滿足身體需要。針對感染性貧血,應積極控制感染源,同時補充鐵劑和維他命B12以促進紅血球生成,如鐵劑、複合硫酸亞鐵(Ferrous Sulfate)葉酸、維他命B12片等。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是由於身體產生錯誤的抗體攻擊自身的紅血球,導致它們提前破裂和破壞。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治療通常包括免疫調節劑,如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硫唑嘌呤(Azathioprine)等,以及對症支援療法。

藥物引起的溶血性貧血

某些藥物會干擾紅血球的正常功能或導致免疫反應攻擊紅血球,從而引起溶血性貧血。停用疑似致敏藥物是最常見的處理方式,如果症狀嚴重,可能需遵醫囑使用免疫抑制劑,如甲基普立朗錠(Methylprednisolone)注射液、環孢素(Cyclosporine)等。

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種淋巴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可導致血液中單克隆IgM水平升高,進而影響紅血球壽命。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療主要包括化療和標靶治療,常用藥物有苯達莫司汀、利妥昔單抗等。

患者應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加重溶血症狀。建議定期進行肝功能測試、尿液分析和膽紅素水平監測,以評估病情變化。

溶血性黃疸如何去預防

溶血性黃疸的預防主要取決於其潛在原因,如新生兒黃疸、溶血病、巨球蛋白血症、膽管阻塞或藥物誘導溶血。雖然某些飲食可能對症狀有緩解作用,但並不能治愈溶血性黃疸,若症狀持續或加重,應及時就醫以確定適當的治療方法。

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由於未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積累引起的,此時需要透過光療或換血療法進行治療。如果新生兒黃疸水平過高,可能會導致核黃疸,引起腦損傷甚至死亡。

溶血病

溶血病患者體內紅血球破壞速率超過骨髓造血的代償能力時,會出現貧血、黃疸等症狀。此時可以遵醫囑使用類固醇如氫化可的松、地塞松(Dexamethasone)等進行治療。該疾病會導致貧血、黃疸等症狀加重,嚴重者可能導致腎功能衰竭。

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種淋巴漿細胞增生性疾病,其特徵為無痛性進行性貧血、出血傾向及高粘滯血症。對於巨球蛋白血症患者,醫生會評估病情後開具相應化療方案,例如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苯達莫司汀等。上述情況可能加劇溶血性黃疸的症狀,使皮膚黏膜出現不同程度的黃色染色。

膽管阻塞

膽管阻塞性黃疸是指膽汁排洩受阻所致的黃疸,此時應避免脂肪類食物,以免加重症狀。建議減少攝入肥肉、油炸食品等。過多攝入脂肪會增加膽囊的工作負擔,不利於疾病的恢復,還可能誘發其他併發症的發生。

藥物誘導溶血

藥物誘導溶血通常由某些藥物引起,如氯喹、阿托平(Atropine)等,這些藥物可能會干擾紅血球的正常代謝過程,進而導致溶血性黃疸。當發生藥物誘導溶血時,應立即停用相關藥物並及時就醫,以便進行適當的治療。

溶血性黃疸患者平時應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以促進身體康復。同時,注意飲食調理,避免進食可能引起溶血的食物或藥物,如蠶豆及其製品、樟腦丸等。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