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痛:瞭解成因、症狀與治療方法解析

分類: 皮膚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1.18
皮膚痛是由於皮膚受到傷害或刺激引起的疼痛感。症狀包括刺痛、灼痛等。治療方法包括使用止痛藥、抗炎藥等。

皮膚痛是由於皮膚受到傷害或刺激引起的疼痛感。症狀包括刺痛、灼痛等。治療方法包括使用止痛藥、抗炎藥等。

皮膚痛有哪些症狀

皮膚痛可能表現為疼痛、瘙癢、紅斑、水腫、脫屑等症狀。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及時就醫以確定具體原因並獲得適當治療。

疼痛

皮膚痛可能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如感染、外傷、過敏反應等。這些因素會導致神經纖維受損或刺激,產生異常放電,從而引發疼痛訊號。疼痛可能位於身體任何部位,程度可輕可重,有時可能伴有刺痛感或燒灼感。

瘙癢

皮膚瘙癢通常是由皮膚乾燥、發炎或其他皮膚病變引起的,這些情況會增加神經傳導物質P物質的釋放,導致瘙癢感。患者可能會感到難以忍受的強烈瘙癢,尤其是在夜間,且搔抓後可能出現劃痕和紅腫。

紅斑

紅斑是由於區域性血管擴張和血流加快所致,常見於炎症性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等。這可能是因為發炎細胞浸潤和發炎介質的釋放導致了區域性血管通透性的改變。紅斑可能出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顏色為紅色,大小不一,有時伴有輕微的熱感或疼痛。

水腫

水腫通常是由於液體在組織間隙中積聚造成的,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靜脈迴流障礙、淋巴管阻塞等。水腫會引起周圍神經受壓,進而誘發疼痛。水腫通常發生在下肢,但也可能影響手臂和其他身體部位。症狀包括區域性脹滿感、緊繃感,觸之有波動感。

脫屑

脫屑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如乾燥空氣、環境溼度低、使用刺激性洗浴用品等。這些因素可能導致角質層水分丟失過快,使角質細胞提前脫落。脫屑通常表現為皮膚表面的小片鱗狀或片狀物,嚴重時可能導致皮膚變得粗糙、乾燥。

針對皮膚痛的症狀,可以進行體格檢查、血液檢查以及活檢等確定病因。治療措施可能包括藥物治療,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抗組織胺藥或激素類外用藥膏。患者應避免用手撓抓患處,保持皮膚清潔溼潤,穿著寬鬆透氣的衣服以減少摩擦和汗液刺激。

皮膚痛怎麼治療

皮膚痛的治療方法包括皮膚外用藥膏、抗組織胺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神經阻滯注射以及心理行為療法。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及時就醫以確定適當的治療方案。

皮膚外用藥膏

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外用藥膏如氫化可體松(Hydrocortisone)、丁酸氫化可體松(Hydrocortisone Butyrate)等,在受影響區域薄塗一層。此類藥膏能減輕區域性組織水腫和發炎反應,從而緩解疼痛。使用前需評估個體是否有對該類藥物過敏史。主要用於輕度至中度的皮膚不適,長期大面積使用需謹慎以防賀爾蒙副作用。

抗組織胺藥物

按醫囑服用勝克敏(Cetirizine)、氯雷他定(Loratadine)等抗組織胺藥物以減輕瘙癢和紅腫。這類藥物透過拮抗組胺感受器來減少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導致的發紅與瘙癢。須注意不宜駕駛機動車輛及操作機器。適合處理由接觸性皮膚炎或其他過敏反應引起的輕微至中度皮膚痛感。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口服布洛芬(Ibuprofen)、希樂葆(Celecoxib)等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可以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起到止痛的作用。此藥物具有解熱鎮痛及抗風溼作用,但不改變身體的免疫功能,也不改變痛覺感受器對各種刺激的感受性及其傳導功能。適用於緩解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但胃潰瘍患者慎用。

神經阻滯注射

在專業醫生的操作下進行神經阻滯注射,通常採用局麻藥如利多卡因(Lidocaine)等,阻斷神經傳導路徑,達到止痛效果。該方法透過暫時性地中斷神經衝動的傳播,阻斷了異常放電所造成的疼痛訊號傳遞,從而緩解疼痛。主要針對周圍神經分佈區域的劇烈、持續性疼痛,常見於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等。注射後可能出現區域性麻木或短暫刺痛,一般無需特殊處理。

心理行為療法

包括認知行為療法、放鬆訓練等,旨在幫助患者識別並控制不良情緒對皮膚痛的影響。此法透過調整個體對疼痛的認知評價以及學習放鬆技巧來間接改善皮膚痛。治療過程中需要耐心引導患者參與並配合實踐。適用於存在明顯焦慮或憂鬱情緒加劇皮膚痛的情況。施行時應考慮患者的接受程度及配合情況。

面對皮膚痛,避免搔抓受損皮膚,以免加重傷害。建議採取冷敷緩解不適,若無效且伴有其他症狀,則應及時就醫以便獲得適當的診斷和治療。

皮膚痛形成原因

皮膚痛可能由日曬傷、環境過敏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神經源性皮炎或帶狀皰疹引起,針對不同病因需要採取相應治療方法。建議患者到皮膚科就診,以獲得準確診斷和有效治療。

日曬傷

日曬傷是皮膚過度暴露於紫外線下引起的發炎反應,導致角質層傷害和微血管擴張。輕度日曬傷可透過冷敷緩解,嚴重時需遵醫囑使用抗組織胺藥如氯雷他定(Loratadine)、勝克敏(Cetirizine)等藥物進行止癢治療。

環境過敏性皮膚炎

環境過敏性皮膚炎由環境中特定物質引起身體免疫應答所致,導致區域性出現紅斑、水腫等症狀。患者可遵照醫生的意見口服抗組織胺類藥物進行止癢治療,例如茶苯海明(Diphenhydramine)、氯菲安明(Chlorpheniramine)等。若伴有感染跡象,則需要配合醫生服用抗生素治療,比如阿莫西林(Amoxicillin)、希復欣敏(Cefixime)顆粒等。

接觸性皮膚炎

接觸性皮膚炎是由皮膚直接接觸刺激物或過敏原而引起的發炎反應,導致組織傷害和瘙癢。避免接觸已知過敏原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對於已經發生的接觸性皮膚炎,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透過外用卡拉明洗劑(Calamine Lotion)、氧化鋅(Zinc Oxide)等藥物減輕症狀。

神經源性皮炎

神經源性皮炎通常由於精神因素、慢性摩擦或搔抓誘發,不適當的神經反射活動引起皮損處陣發性劇癢。患者可以遵從醫生的指導透過塗抹類固醇類藥膏來止癢,如氫化可體松(Hydrocortisone)、莫美他松糠酸酯(Mometasone furoate)等。如果伴隨劇烈瘙癢,還可以配合醫生口服抗組織胺藥物進行止癢治療,比如茶苯海明(Diphenhydramine)、勝克敏(Cetirizine)片等。

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重新啟用引起的皮膚疾病,會導致沿周圍神經分佈的皮疹和疼痛。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透過塗抹阿昔洛韋(Aciclovir)、卡拉明洗劑(Calamine Lotion)等藥物進行止癢治療。此外,也可以配合醫生口服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比如伐昔洛韋片、抗濾兒(Famciclovir)分散片等。

日常生活中,建議做好防曬措施,外出時塗抹防曬霜並佩戴遮陽帽。同時注意觀察皮膚變化,定期進行皮膚檢查,以便及時發現異常情況。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