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衰竭,大家應該有聽過,是近幾年來發病率越來越高的疾病之一,該疾病的危害巨大,甚至危及生命。
據2019年的數據統計,台灣洗腎人口近9萬人,每8位成人有1人發生腎臟病變,20歲以上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達12%,其中有90%的腎臟病患者不知道自己生病了。
由於慢性腎臟病不易被察覺,導致患者延誤了診療的最佳時機,導致腎臟的病變不斷演化,直至衰竭,並悄悄走向了腎臟疾病的終點——尿毒症!
一、腎臟病的病程進展
腎臟病發展為尿毒症要經歷五個階段:腎臟病變——代謝異常——腎功能不全——腎衰竭——尿毒症。
其中,腎臟病變指的是能夠造成腎損傷的一類疾病,如:藥物毒性、高血壓、高血糖、腎炎等。
當腎臟有了損傷,發展到一定地步就會代謝異常,此時腎臟對人體代謝廢物的清除、電解質平衡的維持可能發生異常,毒素的積累會加重腎損傷。
當腎損傷嚴重到影響腎功能時,就是腎功能不全,代謝障礙只是其中一個表現。
一旦到了腎臟衰竭,患者的腎損就相當嚴重了,症狀也非常明顯,比如:夜尿多、全身浮腫、乏力等。
當腎損傷超過90~95%,腎功能會完全喪失,然後就變成了尿毒症,這也是為什麼尿毒症患者需要換腎或洗腎了,因為他們的腎臟已經接近“停工”。
從病程和症狀上來看,腎衰竭和尿毒症僅一步之遙,如果放任不管,發展到尿毒症只是時間問題,如果要避免尿毒症,最好是在腎衰竭早期就盡快治療。
二、腎衰竭的分類
腎衰竭(Renal Failure)主要就是指慢性腎臟疾病發展到後期,引起的腎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的一種病理狀態,可分為急性腎損傷和慢性腎衰竭2種。
①急性腎損傷
由於腎臟急性供血不足引發的,如意外事故、手術等引發的大量失血、急性尿路阻塞等導致的腎臟缺血,通過及時治療,一部分患者的腎功能可以得到恢復,甚至完全恢復。
②慢性腎衰竭
與糖尿病控制差、高血壓控制差、腎絲球腎炎、腎小管及腎血管疾病、遺傳性腎病等有關,是長時間累積引起的,多數已經發展到不可逆階段,患者需要依賴長期透析治療。
慢性腎衰竭又分為五期:
第一期為觀察期:腎功能正常但有微量蛋白尿,腎絲球過濾率≧90 ml/min/1.73㎡。
第二期為輕度慢性腎功能不全(CRI):腎絲球過濾率為 60~89 ml/min/1.73㎡。
第三期為中度慢性腎衰竭(CRF):腎絲球過濾率為30~59 ml/min/1.73㎡。
第四期為重度慢性腎衰竭(Pre-ESRD):腎絲球過濾率為15~29 ml/min/1.73㎡。
第五期為末期腎臟病變(ESRD):腎絲球過濾率GFR<15ml/min/1.73㎡。
三、腎衰竭的症狀
腎衰竭總是到來得悄無聲息,很多患者在確診的時候都已經是中晚期了,這主要與腎臟具有強大的代償能力有關。
因為早期的腎臟損傷症狀並不明顯,等到出現了明顯症狀時,多半腎臟損傷也已經比較嚴重了,你知道腎臟疾病來臨後,會有哪些症狀嗎?
1、皮膚發癢
隨著腎衰竭的出現和加重,人體內的電解質平衡、酸鹼平衡、廢物代謝等都會出現異常,導致體内毒素不斷積累,加上高磷血症,會不斷的刺激皮下神經,導致皮膚出現瘙癢不適感,或皮膚有灼燒或蟻行感,陣發性且夜間加重。
2、消化異常
腎衰竭會增加患者體內胺類物質的形成,此類物質有可能對腸胃造成損傷,引發腸胃炎,進而出現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症狀。
3.少尿或者無尿
腎臟是專門處理人體營養物質和多余水分,並產生尿液的器官,如果腎臟發生了病變,最容易引起排尿異常。
一般表現爲少尿、無尿,因為腎衰竭造成的腎功能下降,無法及時處理身體内的廢物、水分,也就無法正常產出尿液。
★提示:健康的成年人,每天的尿量約在1500~2000毫升(一天正常解尿次數約為4~6次),如果排尿少於400毫升(一天只上1~2次廁所且量少)就要引起高度的警惕!
4、身體浮腫
腎功能下降或缺失,對人體內的水分處理速度也會下降,多余的水分無法排除,就會堆積在體內,造成人體浮腫,一般集中表現在眼瞼、下肢等部位。
四、慢性腎衰竭的高危險因素
1、暴飲暴食
一次性攝入過多的食物,不僅會給消化系統帶來沉重的負擔,還會產生大量的代謝廢物,加大腎臟的工作量,增加腎衰的風險。
如果長期暴飲暴食,不但容易出現腎衰竭,還會引起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進一步導致繼發性腎病,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2、慢性疾病
腎臟由數百萬個微血管球組成,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會使血管硬化,引發腎臟病變。
3、濫用藥物
止痛片等藥物中含有非那西丁,具有腎毒性,如果使用不當,會對腎臟造成長期的損害,引發慢性間質性腎炎,不及時控制的話,就會進一步引起腎衰竭。
4、腎臟病變
腎臟病變引發的腎衰竭,約占慢性腎功能衰竭的70%以上,比如腎結石、腎囊腫、腎動脈狹小等,如果不及時控制病情,就會發展成腎衰竭。
5、下泌尿道阻塞
因前列腺良性肥大引起的尿路引流不暢,出現尿液逆流,容易引發腎積水,不斷壓迫腎組織,從而造成腎衰竭。
此外,過度運動、高壓電擊、壓力過大等,也會引發腎衰竭。
五、診斷腎臟疾病
由於腎臟疾病的早期症狀常常並不明顯,容易被人們忽視,等到醫院就診時已發展到晚期,想要有效延緩慢性腎臟病患者腎損害的進展,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是關鍵。
1、常見的腎臟檢查方式
常用的腎臟病相關的檢查包括尿常規、腎功能、腎臟超音波等,必要時還需進行腎臟切片檢查(Kidney Biopsy)協助診斷。
①尿常規:尿常規主要檢查的是蛋白尿,正常情況下尿蛋白為陰性,若出現尿蛋白持續陽性,則提示可能是患了腎臟疾病,需要進一步行24小時尿蛋白定量檢測。
②腎功能檢查:是判斷腎臟疾病嚴重程度和預測預後的重要依據,評估腎小球濾過功能最重要的參數是腎絲球濾過率(eGFR),正常人為80~120ml/min。
③超音波檢查:可以確定腎臟的大小、結構、皮質厚度,皮髓界限是否清晰,在臨床上,通常用來協助診斷腎臟是否存在囊腫、積水、結石等異常病變的方式。
④腎臟切片檢查:是目前臨床上診斷腎臟病的非常重要的輔助手段,用腎穿刺針取少許腎組織做病理檢查,從而瞭解腎臟病變的類型、程度,預測預後、指定治療方案。
2、腎功能指標
腎功能的評價臨床上常使用三個指標:尿酸、尿素氮和肌酸酐。
尿酸(Uric Acid):正常值範圍,男性低於7.0mg/dl,女性低於6.0mg/dl;
尿素氮(BUN):正常值範圍7~20mg/dl;
肌酸酐(Creatinine):正常值範圍,男性1.4mg/dL以下,女性1.3mg/dL以下。
不同的檢驗機器有不同的標準值,是否正常參考化驗單給出的標準值提示。
由於尿素氮(BUN)和尿酸(UA)的產生受食物的攝入和腸道吸收、腎小管的排泄、藥物的影響,所以尿素氮和尿酸對腎功能的評價只是參考。
肌酸酐(Creatinine)每天產生的量是相對恒定的,從腎絲球濾過後不受腎小管的影響,影響肌酸酐的只有腎小球的濾過能力。
也就是說,肌酸酐的水平能基本反映腎絲球濾過率,所以臨床上會用肌酸酐的數值來評價腎功能。
六、腎病的預防
腎臟在人體內處於高強度的工作環境,只要有生命活動,腎臟就永遠得不到休息,這也讓它比其它組織更加容易生病,因此做好腎病預防是非常重要的,預防腎病,從這4點開始!
1、感冒別拖延
一些人群認為,小感冒,多喝水就能治癒,但是當感冒愈來愈嚴重時,一定要及時就醫。
感冒也有可能引起急性腎炎,此時治療不及時,有可能會發展成慢性腎病,因此面對感冒也不可掉以輕心。
2、避免過量攝入蛋白質
蛋白質在人體內代謝、分解會產生氮、尿酸等物質,這些物質都是由腎臟來處理的,因此高蛋白質的攝入會直接增加腎臟的“工作量”,帶來腎病風險。
在飲食上,如果要補充蛋白質可以循序漸進,讓腎臟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同時要注意蛋白質攝入的總量,最好不要太多。
(建議參考文章:健身誤區:並非雞蛋吃得越多肌肉越多!攝入過多蛋白會影響腎功能)
3、要保持規律的作息
研究發現,生物晝夜節律和13%的腎臟基因有所關聯,腎臟的血流量晚上會比白天減少50%,而熬夜會讓腎臟持續增加負擔,因此產生更大的疾病風險。
平時不要過度勞累,人在疲勞狀態下,容易造成抵抗力下降,長期反復過度疲勞,可能會導致反復的細菌、病毒感染,甚至可能會誘發高血壓、頭暈等表現,最終發生腎臟損害。
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有助於抵禦腎病風險,最好避免熬夜、避免疲勞、保持規律性的運動,增強免疫力。
4、藥物不要混著吃
藥物濫用是多種疾病的高危因素,腎病也是其一。
在生活中,最常見的藥物濫用習慣就是擅自停藥、換藥、更換劑量等行為,這些由患者不遵醫囑服藥,可能會導致病情反復、加重,甚至帶來損傷。
此外,藥物中含有相同成分、多種相同效果的藥物同用等也是藥物濫用,在治療中,很多患者需要在不同醫院、多名醫生處治療,或者自行購買藥物,就容易導致這種情況。
七、建議就診科室
慢性腎衰竭→腎臟科、內科
急性腎損傷→泌尿科
參考資料:
[1]《腎衰竭是尿毒癥近親!這5大症狀中,尿液的變化得注意》.39健康網.2019-02-03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