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膽固醇升高的原因及控制方法

分類: 心臟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5.11
本文介紹了膽固醇升高的原因及影響,並強調了定期監測的重要性。針對高膽固醇血癥,建議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適度運動、保持理想體重等。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降脂藥物以控制膽固醇水平。

膽固醇高的是什麼原因?

膽固醇高的原因可能包括遺傳因素、飲食習慣、肥胖、年齡以及糖尿病等。如果膽固醇水平持續偏高,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指導和治療。

遺傳因素

膽固醇水平受遺傳影響,家族中如有高膽固醇血癥患者,則個體患此病的風險增加。因此,為了降低膽固醇水平,建議進行基因檢測,以瞭解自身是否存在易感基因,從而採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飲食習慣

長期攝入高脂肪、高糖食物會導致血脂升高,進而引起膽固醇偏高。改善飲食結構是控制膽固醇的關鍵所在。例如,減少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攝入量,適當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等。

肥胖

肥胖者體內的脂肪細胞會分泌大量低密度脂蛋白感受器,這種感受器能夠促進肝臟從血液中攝取低密度脂蛋白顆粒,使血漿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濃度增高,導致膽固醇偏高。減輕體重有助於降低膽固醇水平。如透過運動療法來消耗熱量,達到減肥的目的。

年齡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新陳代謝逐漸減慢,膽固醇代謝能力下降,容易出現膽固醇升高的現象。對於年齡增長引起的膽固醇偏高,可以透過調整生活方式來進行干預,比如規律作息、戒菸限酒等。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胰島β細胞功能受損,無法有效分泌足夠的胰島素,導致體內血糖水平持續升高,促使肝臟合成更多的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從而引起膽固醇偏高。控制血糖水平是管理糖尿病患者膽固醇的重要手段。可以遵醫囑使用岱蜜克龍(Gliclazide)、二甲雙胍(Metformin)等藥物控制血糖。

針對膽固醇高的情況,建議定期監測血脂水平,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群。必要時,醫生可能會推薦進行超音波心動圖、CT掃描或磁共振成像等檢查,以評估動脈粥狀硬化的程度。

膽固醇高如何應對?

膽固醇高可以透過飲食療法調整、運動療法增加、他汀類藥物、纖維食物攝入、植物固醇攝入等方法來控制。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出現新的不適,應儘快就醫以獲得專業的指導和治療。

飲食療法調整

透過減少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以及膽固醇的攝入量來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因為這些物質會促進肝臟合成低密度脂蛋白,進而導致膽固醇升高;而適量攝入可溶性膳食纖維有助於改善血脂代謝。

運動療法增加

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次持續30分鐘以上。運動能提高身體新陳代謝率,幫助消耗多餘脂肪並轉化為能量,從而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含量;長期堅持還能增強心肺功能及耐力。

他汀類藥物

他汀類藥物能夠抑制內源性膽固醇合成的關鍵酶HMG-CoA還原酶,從而有效地降低血漿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這類藥物主要針對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其機制主要是透過干擾細胞內合成膽固醇的過程來發揮作用;對於繼發性原因引起的則效果有限。

纖維食物攝入

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如燕麥片、蘋果醋、豆類食品等,每日應保證攝取一定量。水溶性纖維具有較強的吸水膨脹能力,在腸道內形成膠凍樣物質覆蓋於食糜表面,妨礙膽鹽與食物脂肪的接觸機會,使脂肪吸收受到限制;同時促使膽汁分泌增多,加速膽鹽排出體外,幫助預防結石發生。

植物固醇攝入

植物固醇存在於大豆及其製品、堅果、某些蔬菜(如菠菜)和全穀物中,適當食用可替代部分動物脂肪。植物固醇在小腸中競爭性地抑制膽固醇的吸收,因此有助於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

膽固醇高的患者應注意定期監測血脂指標,以便及時發現異常並採取相應干預措施。建議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面健康檢查,包括空腹血糖、血壓、體重指數等專案。

膽固醇高相關疾病

膽固醇升高與心血管疾病、腦中風、周邊動脈疾病、黃疸以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有關。如果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持續偏高,建議及時就醫進行專業評估和管理。

心血管疾病

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會促進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形成,導致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增高。患者可能會出現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

腦中風

膽固醇過高可能導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甚至堵塞,從而引起腦部供血不足或出血,引發腦中風。其症狀包括突然出現的頭痛、言語不清、肢體無力等。

周邊動脈疾病

長期血脂異常可導致脂質在血管壁沉積形成斑塊,使動脈管腔狹窄甚至阻塞,影響下肢血液循環,引發間歇性跛行、疼痛等症狀。

黃疸

當膽汁淤積時,會導致皮膚及鞏膜黃染,伴隨瘙癢的症狀發生。

阿茲海默症

有研究顯示,高膽固醇水平可能與認知功能下降存在一定的關聯,並且這種關係可能是透過神經發炎機制實現的。

為了控制膽固醇水平並預防這些疾病,飲食調整如減少飽和脂肪酸攝入量是必要的。此外,定期體檢以監測膽固醇指標也是至關重要的。

高膽固醇飲食控制

高膽固醇飲食控制中,牛肝、雞肝、豬肝、蛋黃和紅肉的攝入需適量,因為這些食物含有較高的膽固醇,但它們並不能直接降低膽固醇水平。

牛肝

牛肝含有較高的膽固醇,長期大量攝入會導致血脂升高。血脂持續增高可能引起動脈粥狀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此外還可能會導致肥胖的發生。

雞肝

雞肝是動物肝臟的一種,其膽固醇含量較高,過多食用會導致血清膽固醇水平上升。血清膽固醇水平過高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臟病、腦中風等。

豬肝

豬肝也屬於動物肝臟類食物,其中膽固醇含量較高,過量攝入可能導致血脂異常。血脂代謝紊亂可引發多種健康問題,包括脂肪肝、高血壓及糖尿病等。

蛋黃

蛋黃中含有豐富的膽固醇,若長期大量進食蛋黃,會導致體內膽固醇含量升高。當體內的膽固醇含量超過正常範圍時,就會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從而誘發或加重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和發展。

紅肉

紅肉中的飽和脂肪酸較多,過多攝入會引起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進而導致總膽固醇升高。總膽固醇偏高的患者容易出現黃色瘤、角膜環狀脂質沉積症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胰臟炎、膽石症等併發症。

建議定期進行血脂檢查以監測膽固醇水平,避免過度攝入上述高膽固醇食物。同時,保持均衡飲食並結合適量運動有助於改善血脂狀況。

壞膽固醇高症狀識別

壞膽固醇升高可能表現為黃色瘤、角膜出現脂質沉積、皮膚出現黃色斑點、腿部長期不愈的潰殤以及腦力衰退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表明血脂異常,建議及時就醫進行詳細檢查和治療。

黃色瘤

當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持續偏高時,會導致其被氧化並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這種異常狀態的膽固醇會黏附於細胞表面,進而刺激巨噬細胞吞噬這些膽固醇顆粒,形成泡沫細胞。這些泡沫細胞在組織中積累,最終形成黃色瘤。黃色瘤通常出現在經常暴露於外界的部位,如眼瞼邊緣、手掌、手指關節處等。

角膜出現脂質沉積

由於血脂代謝紊亂導致極低密度脂蛋白不能將膽固醇運送到肝臟進行加工處理,而是滯留在角膜上皮細胞內,從而造成角膜上皮細胞內的膽固醇含量增高。當角膜上皮細胞內的膽固醇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發生變性、壞死,繼而脫落,使角膜失去正常的光澤和透明度,出現脂質沉積。脂質沉積通常發生在角膜中央前彈力層,可能伴有視力模糊或其他眼部不適症狀。

皮膚出現黃色斑點

當體內壞膽固醇過高時,會引起膽紅素代謝障礙,導致血清總膽紅素濃度升高,間接膽紅素轉化為直接膽紅素,進而引發黃疸。此時未結合膽紅素隨血液流經全身各處,經過肝臟時會被肝細胞攝取,在肝細胞內與葡萄糖醛酸結合形成結合膽紅素,然後經膽管排入腸道,部分未轉化的膽紅素會從糞便中排出體外,其餘則被小腸重新吸收進入門靜脈系統,其中一部分會經血液循環再次到達肝臟,未被吸收的部分則會經淋巴系統回到血循環,如此反覆,形成膽紅素的腸肝循環。過多的膽紅素會沉積在皮膚上,導致皮膚出現黃色斑點。皮膚上的黃色斑點通常位於面部、頸部和鞏膜周圍。

腿部長期不愈的潰殤

壞膽固醇高可能導致血管壁增厚、硬化,影響下肢血液循環,增加患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若患者存在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則更容易誘發下肢動脈粥狀硬化,導致腿部供血不足,區域性缺血缺氧,微血管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形成潰瘍。潰殤多見於足部,尤其是腳趾間或足跟處,但也有可能發生在小腿或大腿。

腦力衰退

高壞膽固醇可能會導致腦血管病變,如動脈粥狀硬化,使得腦部供血不足,腦功能受損,進而表現為記憶力減退、思維遲鈍等腦力衰退的症狀。上述症狀還可能伴隨頭痛、眩暈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可能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針對壞膽固醇高的相關症狀,建議進行血脂檢測以評估血液中不同型別的膽固醇水平。治療措施包括飲食調整,減少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攝入量,以及醫生指導下使用他汀類藥物降低膽固醇。患者平時應注意均衡飲食,避免過度食用高脂肪食物,同時保持適量運動,有助於控制血脂水平。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