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中醫的月經失調類型呢?治療的這3個時間點要注意!

分類: 中醫與草藥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3.01.15
中醫認為月經失調多因肝、脾、腎三臟,氣血、沖任二脈功能失調,外受風、寒、濕等邪所致。中醫辨證在於了解身體的內在環境,從患者的體質、病因、病理、病證的實質考慮,在治療上要使身體達到氣血充沛,臟腑功能協調,在發揮本身作用後,恢復性腺軸的功能。

許多女性都有月經不調的症狀,具體表現為月經量過少或過多,月經時間提前或延遲等。

中醫透過全面分析,痛經、月經不調等婦科疾病常由內因引起,其主角則是女性的陰脈之海“胞宮”,它對於女性的氣血調和起著統籌全身的作用。

月經失調跟人體內的荷爾蒙分泌息息相關,女性的兩大內分泌系統:卵巢、腎,有決定著整個內生殖系統的運轉,它們的健康與否都對女性的月經起著重大作用。

那月經不調該怎麼辦呢?下文小編將為大家推薦3個中醫改善方法,這些可有效改善月經不調症狀,女性朋友不妨試試。

一、如何正確判斷月經失調?月經失調有哪些類型呢?

從經期時間來看

1、月經提早:月經週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半個月來一次月經,連續3個月經週期以上。

2、月經延後:月經週期超過35天,連續3個月經週期以上。

3、月經不定期:月經週期或提早或延後都有發生,均超過7天以上,並連續3個月經週期以上。

4、月經過多:月經量明顯增多,而週期基本正常。

5、月經過少:經期雖然准時,但月經量明顯減少,或經期不足2天,經量少。

從經期症狀來看

1、血熱型:月經不調、經血色紅或有紫塊或深紅,質地黏而稠,心胸煩悶,口乾喉嚨乾,顏面潮紅,尿黃便結,舌紅苔黃。

2、肝鬱化熱型:月經不調、經血顏色紅或紫,胸脅(前胸和兩腋下肋骨部位)乳房及小腹脹痛,胸悶,煩躁易怒或喜歡嘆氣,脹氣、食慾下降,舌邊尖紅,口苦咽乾,苔薄黃。

3、氣虛型:月經不調、量多色淡,質地清稀,感到疲乏、肢體軟弱乏力,心悸氣短,食少便溏,小腹空墜,舌淡苔薄。

4、血虛型:月經週期延長,量少色淡,質地清稀,頭暈眼花,心悸怔腫,少寐多夢,面色萎黃無華,舌淡少苔。

5、血寒型:月經延後,色暗量少,小腹冷痛、得熱則減(熱敷會緩解疼痛),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苔薄白。

6、氣滯型:月經延後,量少色暗有血塊,小腹脹甚而痛,胸脅乳房脹痛,舌質暗。

7、血瘀型:月經週期延長,或經血量少,色紫黑有塊,小腹脹痛拒按,或刺痛,血塊排出後其痛減輕,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

二、中醫如何治療女性月經失調呢?

月經失調的種類眾多,雖然看起來眼花撩亂,但這些都是中醫在治療前必須瞭解的事宜,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瞭解清楚自己的狀況時,才有可能對症治療。

中醫治療月經失調,一般會從補腎、扶脾、疏肝,調理氣血著手。例如:

1、補腎:中醫認為經水出於腎,故調理月經的根本在於補腎,通過調理使得腎氣充足,精血旺盛,則月經自然通調,補腎法以填補精血為主。

2、扶脾:中醫認為脾的功能是化生血液,補脾胃可以充足身體的血源,扶脾法以健脾升陽為主。

3、疏肝:中醫認為疏肝理氣的目的在於調暢氣機,疏通氣血,如果氣血調和,則月經通調,疏肝法須掌握鬱結之主政。

“補腎、扶脾、疏肝”是中醫治療月經的不調的總原則,具體究竟何時才是治療月經不調才是最佳時間呢?

三、治療月經不調,不可錯失的3個時間點

1、月經來潮前用藥

在月經來潮之前用藥,主要適用於肝氣失疏,氣機不暢,鬱熱內阻,陰津不足,氣血虧虛,痰濕阻遏等因素而引起的月經病,如:月經提早、經血量多、量少、痛經及經行諸合併症等。

以氣滯型痛經為例:本病雖以經期時小腹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但絕大多數患者會在月經來潮前數日即感胸脅、兩乳及小腹部脹痛,如果在月經來潮前產生上述自覺症狀起即開始服用疏肝理氣藥,使氣機調達,經至後可使經水暢行,自能提高療效,縮短療程。

2、月經來潮時用藥

在月經來潮期間用藥,主要適用於瘀血阻滯,寒凝經脈等因素導致的月經病,如:經血量過少、月經不暢、有血塊、痛經及諸多經行合併症等。

以血瘀型痛經為例:以瘀血阻滯,經行不暢為造成腹痛的主要病機,在經血來潮之時及時服用活血祛瘀之劑,使瘀血化散、經行暢通,其痛自能減輕或消失。

3、月經來潮後用藥

在月經接近乾淨或已經乾淨後給藥,主要適用於由氣血虧虛、脾腎不足、沖任虛損等因素而引起的經量過少、質地清稀色淡、經行眩暈、腰痛、經後感冒、經斷前後諸症等月經病。

這些月經病以虛為主,多數病程較長,治療亦較難於幾天內盡收全功,故此適宜於在月經後或期中服藥。

以氣血虧虛型痛經為例,無論是氣虛為主,還是以血虛為主,在月經接近乾淨後或在期中服用補氣養血之劑,使氣充血盈,即便是不在月經前或月經期間服用治療痛經的藥物,其痛勢也會逐次遞減,漸趨向愈。

值得注意的是,適時用藥的方法與中醫的辨證論治是分不開的,關鍵是醫生根據病變的病理機制而選擇處方及給藥時間。

四、泡腳治療月經失調

根據不同體質或者不同的辨證類型,選擇合適的中藥進行煮水泡腳,用來調理月經:

①氣滯血淤型

“女子以肝為本”,泡腳所選藥物多以入足厥陰肝經的藥物為主,並加入適量的引經藥醋,如用青皮、烏藥、益母草各30克,川芎、紅花各10克。

加入約兩升水,50毫升左右的醋,大火煮開,再用小火煎煮30分鐘,等藥冷卻至50℃時連渣倒入盆中泡腳。

②陽虛寒盛型

中醫認為“腎主一身陽”,泡腳所選藥物應該多以入足少陰腎經的藥物為主,並加入適量引經藥鹹水,比如可用肉桂、丁香、烏藥、當歸、川芎各15克,乾薑、小茴香、吳茱萸各6克,食鹽少許,煎水泡腳。

③氣虧血虛型

中醫上稱作“脾統血”,泡腳所選藥物應該多以入足太陰脾經的藥物為主,並加入適量的引經藥甜水,比如可以用白芍、當歸、川芎、熟地、白術、杜仲、黃芪各15克,飴糖適量,煮水泡腳。

★溫馨提示:

泡腳之前可先用熱氣薰蒸一會兒腳部,等水溫適合時開始泡腳,盆中藥液量應該超過腳踝,如果藥液不足量,可加適量溫水。

泡洗過程中可加熱水,最好是能泡至全身微微滲汗,泡腳時腳應在藥中不停地活動,讓足底接受藥渣輕微的物理刺激,最好是用手擦揉腳趾,尤其是大拇趾。

煎煮過的中藥可反復利用幾次,每次泡腳要堅持30分鐘以上,且持續3個月。

五、按摩治療月經失調

1、按摩小腹(增加小腹腔內臟血運,促進小腹內微循環,具有止痛調經的作用)

【位置】肚臍至外生殖器之間的小腹部,兩側以左右髂前上棘為界限。

【方法】雙手相疊置於小腹中間,緊壓腹部,慢慢按摩腹部,以10次/分左右的頻率進行,直至小腹內有熱感為宜,共5分鐘。

2、斜擦小腹兩側(具有疏肝理氣,止痛調經的作用)

【位置】兩側肋弓下緣至髂骨之間的側小腹。

【方法】雙手置於側小腹,從後向前斜擦,不要逆著擦,要方向一致,以摩熱為度,共5分鐘。

3、揉太沖(具有明顯疏肝止痛的作用)

【位置】腳大拇趾與第二趾之間。

【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撚右太沖穴,有酸脹感為宜,1分鐘後再換右手拇指指腹揉撚左太沖穴1分鐘。

4、按揉三陰交(具有交通心腎,引火下行的作用)

【位置】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方法】用一側手拇指指腹揉撚對側三陰交穴,有酸脹感為宜,1分鐘後再換右手拇指指腹揉撚左太沖穴1分鐘。

★溫馨提示:

正如服食藥物治療痛經一樣,自我按摩對痛經的治療也是有時間講究的,一般建議在經前5~7天開始按摩,月經來潮後停止。

按摩的目的是引血下行,因此治療須在經前當下腹部、腰骶部出現疼痛時操作,如手法得當,可使經期提前1~2天,隨著經血排出,疼痛也會隨之消失或減輕。

六、食物治療月經失調

中國中醫學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又稱為“醫食同源”)理論,這一理論認為: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食物和藥物一樣同樣能夠防治疾病。

對於月經不調,女性也可以運用“藥食同源”的理論,根據自身不同的症狀表現,可以針對性的選擇一些食物加以改善——

1、月經過多,經期延長:黑木耳適量,烘乾後研成細末。用紅糖水送服,每次6克,每日2次。

2、月經不順,經痛:將黑豆炒後研成細末,取黑豆粉30克與蘇木12克同熬,水開後加入紅糖。

3、虛寒性月經不順:羊肉100克,生薑1塊切成片,調味鹽少許,煮熟以後吃肉喝湯。

4、血虛型月經不順:當歸10克,雞蛋2個,紅糖50克。將當歸放入適量的水中煮開,水開後打入雞蛋,蛋熟後加入紅糖。吃蛋喝湯,每次月經後服用1劑。

5、月經不順:藕節6個,紅糖50克,煎服。

6、月經提早:乾芹菜500克,2碗水,煎成1碗,常服。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