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非處方止痛藥——乙醯胺酚(Paracetamol)的作用機制與風險控制

分類: 西藥與營養品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4.30
本文介紹了乙醯胺酚(Paracetamol)作為一種常用的非處方止痛藥,具有解熱鎮痛的效果,並闡述了其發揮作用的機制。該藥物能夠透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來達到止痛的目的,同時還有一定的解熱效果。使用時應注意劑量控制及可能存在的肝毒性風險。

Paracetamol是止痛藥還是消炎藥?

Paracetamol屬於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具有解熱、鎮痛的作用。該藥物透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來發揮其作用,因此不屬於中樞性止痛藥。

1. Paracetamol是一種常用的非處方止痛藥,可用於緩解輕至中度疼痛,如頭痛、關節痛、牙痛等。

2. 止痛藥是指能夠減輕或消除身體各種原因引起的疼痛的一類藥物,主要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和中樞性止痛藥兩類。

3.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主要是透過抑制環氧化酶活性,進而阻斷花生四烯酸代謝通路中的關鍵步驟,減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與分泌,從而發揮解熱、鎮痛和抗炎效果。

4. 中樞性止痛藥主要透過影響大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狀態來發揮作用,這類藥物通常具有依賴性和成癮性的特點,長期使用需謹慎。

5. 由於Paracetamol不是透過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止痛效果,故不被視為中樞性止痛藥,而是屬於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範疇內的對症治療藥物。

什麼是paracetamol

paracetamol是一種非處方止痛藥,常用於緩解輕至中度的疼痛和發燒,具有解熱鎮痛作用。使用時需注意劑量控制及潛在的肝毒性風險。

Paracetamol透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來減輕疼痛和發燒。中樞神經系統內存在大量感受器,與內源性阿片肽有特殊親和力,能與嗎啡(Morphine)感受器相結合,起到鎮痛效果。服用paracetamol後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等胃腸道不適症狀,長期過量使用還可能導致肝臟傷害。

針對疑似藥物中毒的情況,可以進行血液透析、血常規、尿液分析以及肝功能測試等以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對於paracetamol中毒,應立即停止使用該藥物並尋求醫療救助。可能需要進行洗胃、靜脈注射活性炭和N-乙醯半胱氨酸(NAC)等治療措施。

定期監測身體反應,避免超量使用以減少潛在的風險。同時,在服藥期間應注意觀察身體變化,如發現異常應及時就醫。

乙醯胺酚(Paracetamol)的作用機制是什麼?

乙醯胺酚(Paracetamol)透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神經元興奮性、改善腦部血流量以及穩定血-腦屏障等作用機制來發揮解熱鎮痛的功效。該藥物具有顯著的鎮痛效果,因此在使用時需要諮詢醫生以確保安全。

解熱鎮痛

乙醯胺酚(Paracetamol)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中前列腺素E2的合成,減少致痛物質如緩激肽等的產生和釋放,進而起到解熱、鎮痛的作用。透過口服給藥,通常劑量為每次0.3~0.6g,每日不超過3次。適用於輕至中度疼痛及發燒。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乙醯胺酚(Paracetamol)可以競爭性地抑制環氧酶催化花生四烯酸轉化為前列腺素,從而阻斷PGs的合成,發揮解熱鎮痛效果。患者可遵醫囑服用乙醯胺酚(Paracetamol)進行治療,成人常用量為一次0.3~0.5克,每4小時一次;嚴重頭痛或發熱時,每4小時可用0.6克,但需注意不宜長期大量使用。

降低神經元興奮性

乙醯胺酚(Paracetamol)具有一定的中樞抑制作用,能夠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提高痛閾值,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乙醯胺酚(Paracetamol)緩解疼痛症狀,若為兒童則應酌情減量。

改善腦部血流量

乙醯胺酚(Paracetamol)能夠選擇性地抑制環氧化酶,減少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血管通透性,使微血管收縮,減輕水腫,增加腦部血流量。建議患者按說明書指示劑量服用乙醯胺酚(Paracetamol)以改善腦部血液循環狀況。

穩定血-腦屏障

乙醯胺酚(Paracetamol)可透過穩定血-腦屏障來減少發炎因子進入腦組織,防止腦水腫的發生。本品一般不用於小於3歲的兒童人群,且不可超過推薦劑量以免引起肝臟傷害。

需要注意的是,乙醯胺酚(Paracetamol)主要用於緩解輕至中度疼痛以及退燒,因此肝功能不全者應慎用。此外,由於其可能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