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鏈球菌感染引致皮疹及併發症

分類: 皮膚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4.16
本文介紹了猩紅熱的相關資訊。該疾病由A組β型鏈球菌感染引起,可透過空氣飛沫傳播,患者需進行隔離以防傳染。猩紅熱通常表現為咽部疼痛、發燒及全身出現紅色皮疹。其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包括鏈球菌感染、藥物過敏或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針對此病的治療需結合具體情況而定,並且需密切監測患者的病情變化。

猩紅熱隔離

猩紅熱是由A組β型鏈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因此在確診後應立即開始隔離以防止傳播。

猩紅熱由A組β型鏈球菌透過飛沫傳播進入人體後,在咽喉部繁殖並產生毒素,導致全身中毒症狀和皮膚病變。該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患者與未感染者密切接觸時可透過空氣飛沫傳播。猩紅熱的主要症狀包括發燒、喉嚨痛、楊梅舌、全身瀰漫性紅色皮疹以及脫屑等。重症病例可能出現心肌炎、腎炎等併發症。

診斷猩紅熱通常需要進行咽拭子培養、血常規檢查、C反應蛋白(CRP)檢測以及快速鏈球菌抗原試驗。必要時還可能需進行超音波心動圖評估心臟狀況。猩紅熱的治療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療如盤尼西林類藥物,及時使用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同時,注意休息,維持充足的水分攝入也很重要。

猩紅熱患者在隔離期間應避免劇烈運動,保持充足睡眠,促進身體恢復健康狀態。

猩紅熱症狀

猩紅熱的症狀包括咽峽炎、楊梅舌、皮疹、發燒,以及在口腔內形成的口周蒼白圈。由於猩紅熱是一種細菌感染,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適當的治療。

咽峽炎

咽峽炎是由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發炎反應,細菌產生的毒素和免疫應答導致區域性黏膜充血、水腫。病變主要發生在扁桃腺、懸雍垂等處,患者可能出現咽喉疼痛、吞咽困難等症狀。

楊梅舌

楊梅舌是猩紅熱的特徵性表現之一,主要是由於感染了A組B型溶血性鏈球菌後,身體產生免疫應答,導致舌頭表面出現紅色顆粒狀凸起。這種症狀通常出現在舌頭背部,可能伴有輕微疼痛或不適感。

皮疹

皮疹是猩紅熱的常見症狀,由A組B型溶血性鏈球菌透過血液循環擴散至全身皮膚,刺激皮膚細胞過度增生所致。皮疹通常首先出現在頸部、腋窩和腹股溝等褶皺處,然後迅速蔓延到全身,但也可能只侷限於某些區域。

發燒

發燒是因為身體免疫系統對病原體感染做出的防御反應,而猩紅熱中存在一定的發炎反應,會導致體溫調節中樞紊亂,進而引起發燒的現象。發熱時,體溫會升高,常伴隨出汗、乏力等症狀。

口周蒼白圈

口周蒼白圈形成的原因是猩紅熱患者的口腔內有大量細菌繁殖,這些細菌會產生一些毒素,從而影響血液的正常循環,導致口周出現暫時性的缺血現象。此症狀多見於猩紅熱早期,表現為口唇內側、舌尖邊緣等處出現一圈白色或淡紅色的線狀痕跡。

針對猩紅熱的症狀,可以進行咽拭子培養、血常規檢查以及快速鏈球菌抗原檢測。治療措施包括抗生素治療,常用藥物為盤尼西林G或阿莫西林(Amoxicillin)克拉維酸鉀(Clavulanate)。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以減少傳染風險。

猩紅熱原因

猩紅熱的原因可能有鏈球菌感染、藥物過敏、系統性紅斑狼瘡或糖尿病,這些都可能導致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鑑於病情的複雜性和潛在的風險,建議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幫助以獲得適當的診斷和治療。

鏈球菌感染

由於接觸了攜帶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的人或物體,導致細菌侵入人體並繁殖,產生毒素和酶類物質,引起皮膚、咽部等部位出現發炎反應。抗生素是主要治療方法,如盤尼西林G、阿莫西林(Amoxicillin)克拉維酸鉀(Clavulanate)等,可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症狀。

藥物過敏

當患者對某些藥物產生過敏反應時,身體免疫系統會識別這些藥物分子為外來入侵者,並釋放組胺等介質來對抗它們。這種防御反應可能導致蕁麻疹、瘙癢等症狀。抗組織胺藥可用於緩解藥物引起的過敏反應,如二苯胺明(Diphenhydramine)、氯雷他定(Loratadine)等口服或外用均可。

系統性紅斑狼瘡

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以及雌激素水平變化共同作用下誘發的自體免疫性疾病,在病程中會出現多種臨床表現,包括皮疹、關節炎、腎臟損害等。常用的治療方式有遵醫囑使用普賴鬆(Prednisone)、甲基普立朗錠(Methylprednisolone)等類固醇進行全身治療;也可以使用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硫唑嘌呤(Azathioprine)等細胞毒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

糖尿病

高血糖狀態導致角朊細胞內滲透壓增高,水分丟失增加,毛囊周圍組織水腫,從而形成糜爛面,嚴重時可能出現壞死。控制血糖水平是關鍵,可透過飲食療法、運動療法、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注射等方式干預。

針對猩紅熱,應密切監測病情進展,定期複查以評估治療效果。必要時,建議進行血液培養、咽拭子培養等實驗室檢測,以排除其他潛在的感染源。

猩紅熱初期

猩紅熱初期可以考慮抗生素治療、靜脈補液、降溫治療、皮膚護理等治療措施。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應立即就醫。

抗生素治療

抗生素治療通常採用口服或注射方式給予β-內醯胺類、大環內酯類等抗生素,以消滅體內的A組β-溶血性鏈球菌。B型鏈球菌感染後,身體免疫系統會釋放發炎因子,導致全身出現瀰漫性紅色皮疹,伴有瘙癢感。使用盤尼西林可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從而控制感染,減輕皮疹症狀。

靜脈補液

透過靜脈途徑給予營養支援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輸注時間依醫囑而定。此措施有助於改善患者循環狀態,促進新陳代謝,對緩解發燒、咽峽炎等症狀有益。

降溫治療

可透過物理降溫如溫水擦拭或退燒貼敷於前額部,也可遵醫囑服用非處方解熱鎮痛藥物如布洛芬(Ibuprofen)或乙醯胺酚(Paracetamol)來降低體溫。高燒狀態下易引起虛脫、抽搐等情況發生;適當降溫可防止上述併發症發生發展。

皮膚護理

保持皮膚清潔乾燥,避免過度摩擦和擠壓病變部位,以免加重皮膚傷害。良好的皮膚護理有助於減少繼發感染風險,促進傷口癒合,但需注意避免接觸可能導致過敏反應的物質。

猩紅熱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在患病期間應嚴格遵循醫囑接受治療並做好個人防護,以免傳染給他人。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