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心臟衰竭:症狀與應對

分類: 心臟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4.16
本文介紹了嬰兒心臟衰竭的症狀及應對措施。該疾病可能導致呼吸困難、餵養問題、生長遲緩、水腫以及皮膚呈現青紫色。鑑於上述典型症狀,若嬰兒出現異常表現,家長應及時帶其就醫接受專業評估與治療。先天性心臟衰竭的確診通常需進行超音波心動圖和胸部X光檢查,而後針對病情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

嬰兒心臟衰竭症狀

嬰兒心臟衰竭可能表現為呼吸困難、餵養困難、體重增長遲緩、水腫、發紺等症狀。這些症狀表明嬰兒的心臟功能出現問題,建議立即就醫以獲得專業評估和治療。

呼吸困難

由於心肌收縮力減弱導致心臟泵血量減少,使身體處於缺氧狀態,從而引發呼吸困難的症狀。患者會出現呼吸急促、喘息的情況,伴有咳嗽和咳痰,嚴重時可出現口唇紫紺。

餵養困難

當心臟衰竭影響血液循環時,會導致胃腸道供血不足,進而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出現餵養困難的現象。患兒可能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在進食後容易感到疲勞和不適。

體重增長遲緩

心臟衰竭會影響身體內髒器官的血液供應,包括消化系統。這可能導致食慾減退、營養吸收不良,進而影響體重增長。觀察到嬰兒體重連續3個月沒有達到預期的增長曲線,或者與同齡兒童相比明顯落後。

水腫

心臟衰竭時,體內的液體瀦留會導致水腫的發生。水腫通常首先出現在下肢,逐漸向上蔓延至全身,但也可能只侷限於某些部位,如足部或眼瞼。

發紺

心臟衰竭導致血液中氧氣含量降低,使得血液中的還原型血紅素增加,從而引起發紺。發紺通常出現在皮膚薄嫩處,如手指、腳趾和口腔黏膜等。

針對上述症狀,建議進行超音波心動圖、X光胸片等以評估心臟結構和功能。治療措施可能包括藥物治療,如利尿劑、洋地黃類藥物等,重症情況下可能需要機械輔助循環支援。在護理患有心臟衰竭的嬰兒時,應避免劇烈活動,確保充足休息,同時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及時就醫並遵循醫囑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

先天性心臟衰竭

先天性心臟衰竭診斷需結合超音波心動圖、胸部X光檢查等輔助手段。治療措施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超音波心動圖

透過超音波掃描心臟結構和血流情況來評估心臟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先天性缺陷。患者需要躺在檢查床上,醫生會使用高頻聲音脈衝照射胸壁以生成影象。

胸部X光檢查

顯示心臟大小位置是否有異常改變,並且可以判斷肺水腫程度及有無胸膜滲出液存在。患者立於特殊支架上,在放射線下曝光成像。

心臟磁共振成像

提供關於心肌厚度、室間隔運動以及瓣膜功能等方面的詳細信息。患者平臥於強力磁場中接受射頻訊號激發並採集資料進行處理後得出結果。

血氣分析

評價身體通氣與換氣狀態及其影響因素,有助於瞭解肺部病變嚴重程度。取靜脈血或動脈血樣在實驗室中測定氧含量及其他引數。

活動耐量測試

旨在評估身體活動時的心臟負荷能力,可幫助確定個體最大攝氧量以及潛在限制因素。患者逐漸增加步行速度直至達到個人極限值,並監測呼吸頻率、心率等指標變化。

先天性心臟衰竭是指出生時即存在的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導致血液流動障礙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候群群。其病因可能涉及遺傳因素如家族史、環境暴露如母體感染等。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加重心臟負擔。飲食方面宜清淡易消化,保證充足休息時間也有助於病情恢復。

寶寶心臟衰竭

如果新生兒出現呼吸急促、餵養困難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新生兒心臟衰竭時,由於心臟泵血功能減弱或停止工作,體內的血液循環受到影響,此時需要緊急醫療干預以穩定病情並預防進一步惡化。

若患兒存在先天性心臟病等基礎疾病,可能會因感染引起心臟衰竭加重,導致呼吸困難、水腫等情況發生,需及時治療原發病。

在診斷為新生兒心臟衰竭後,家長應注意觀察患兒的症狀變化,並遵循醫囑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和護理措施,以減輕症狀並促進康復。

兒童心雜音症狀

兒童出現心悸、呼吸急促、發紺、水腫或超體重等症狀時,可能表明存在心臟雜音。這些症狀需要及時就醫以評估心臟健康狀況。

心悸

心悸通常由心臟雜音導致的心臟血流動力學改變引起。當存在先天性心臟病時,由於心臟結構異常,每次心跳時血液流動受阻,使心臟需要額外的努力來泵出足夠的血液,從而引起心悸。心悸常表現為患者自覺心跳加快、不規則或跳動強烈,有時可伴有胸悶或不適感。

呼吸急促

呼吸急促可能是因為心室間隔缺損引起的肺動脈高壓,導致身體缺氧而出現代償性的呼吸加深和加快。患者會感到呼吸困難,尤其是在活動後,伴隨淺表快速呼吸以及可能出現口唇周圍藍紫色(發紺)的現象。

發紺

發紺是由於血液中還原血紅素增多所致,與心室間隔缺損有關。心臟內壓力差增加導致右心血流量增加,進而使更多的血液從體循環流向肺循環,造成血液中的還原血紅素濃度增高。典型表現為皮膚和黏膜呈現青紫色,特別是在鼻尖、口唇等處較為明顯。

水腫

水腫可能是心室間隔缺損導致左心負荷加重,長期會導致左心衰竭,此時由於微血管靜脈壓升高,組織液回流入血液循環減少,進而引起水腫。水腫首先出現在身體下垂部位,如足踝部,隨著病情進展可向上蔓延至小腿、大腿甚至全身。

超體重

肥胖可能與心室間隔缺損導致的心臟負擔增加有關。為了滿足身體的需求,心臟可能會透過增大體積來提高泵血能力,從而導致超重。肥胖者容易出現疲勞、關節疼痛、睡眠呼吸暫停等問題,還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針對上述症狀,建議進行超音波心動圖、胸部X光檢查以評估心臟結構和功能。治療措施可能包括藥物治療,如利尿劑螺內酯(Spironolactone)用於控制水腫,也可能需要手術修復,例如心導管術。患者應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劇烈運動,確保均衡飲食,限制鈉鹽攝入,以減輕心臟負擔。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