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性皮膚灼傷:急救措施與轉運前評估

分類: 皮膚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4.10
本文介紹了化學性灼傷的症狀及應急處理措施。化學性灼傷可能導致皮膚和黏膜受損,嚴重時可引起全身反應甚至器官功能衰竭。在急救過程中,首要任務是立即停止接觸任何可能加劇損害的刺激物,並保持呼吸道通暢。隨後應儘快進行傷口沖洗和傷口保護,同時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徵並預防感染。

化學性灼傷

化學性灼傷是由強酸、強鹼等具有強烈腐蝕性的物質引起的皮膚和黏膜傷害,需要緊急處理以減少組織傷害。

化學性灼傷是由於與皮膚直接接觸的化學物質對皮膚產生溶解或破壞作用,導致細胞結構受損,組織蛋白變性壞死,引起發炎反應和水腫。化學性灼傷的症狀包括疼痛、紅腫、水泡、皮疹以及可能出現的組織壞死。嚴重時可能導致休克、器官功能衰竭。

常用的檢查專案可能包括:實驗室檢查如電解質分析、尿液分析;影像學檢查如X光檢查、超音波檢查;必要時還可能會做活檢來評估組織傷害程度。化學性灼傷的治療通常包括立即沖洗受傷部位、使用非處方外用藥膏如燙傷藥膏、磺胺嘧啶銀乳膏(Silver sulfamethoxazole)包紮傷口以及口服抗組織胺藥如勝克敏(Cetirizine)、氯雷他定(Loratadine)緩解過敏反應。

患者應避免自行搔抓患處以防感染,並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促進傷口癒合。

輕微燙傷處理水泡

1.立即脫離熱源:迅速將受傷部位浸入冷水中或使用流動自來水沖洗10-20分鐘以降低區域性溫度。

2.評估傷害範圍和嚴重程度:檢查受損皮膚是否有紅腫、疼痛等症狀,並判斷是否出現水泡。避免自行挑破水泡以防感染。

3.保護傷口:可用消毒紗布覆蓋傷口以防止細菌感染並促進癒合。

4.控制疼痛與不適:對於較小的水泡可不必處理,待其自然吸收;較大者則需在無菌條件下刺穿排液後包紮。

5.預防併發症:密切觀察傷口情況,如發現有紅腫加重、滲出增多等情況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燙傷傷口變化

燙傷後皮膚可能出現紅腫、水泡、疼痛、皮損範圍擴大以及焦痂形成等現象。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應立即就醫以獲得適當的治療。

1. 紅腫。

2. 水泡。

3. 疼痛。

4. 皮損範圍擴大。

5. 焦痂形成。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