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黃疸尿膽紅素
溶血性黃疸的特點包括間接膽紅素升高、尿膽原增加、尿膽紅素陽性、貧血和脾腫大。這些特點有助於診斷溶血性疾病, 但需要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
溶血性黃疸阻塞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可表現為貧血、發燒、乏力等症狀。阻塞性黃疸則常伴隨皮膚瘙癢、灰白色大便和肝區疼痛。
貧血
由於紅血球破壞導致鐵元素等造血原料丟失過多,影響了骨髓造血功能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常見症狀包括頭暈、乏力、心悸等。
發燒
溶血時紅細胞膜上不飽和脂肪酸會釋放花生四烯酸,後者在環氧酶作用下轉變為前列腺素,從而引起發燒。此外,溶血反應還會刺激身體產生發炎介質,這些介質進一步促進體溫調定點升高,引起發燒。
乏力
乏力是溶血性黃疸的主要症狀之一,主要是因為膽汁淤積導致肝臟無法正常代謝廢物,進而影響到身體的能量供應。
皮膚瘙癢
這是由於膽紅素水平升高引起的皮膚神經反射現象。高濃度的膽紅素會透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與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結合,干擾中樞神經系統的資訊傳遞,引發瘙癢感。
肝區疼痛
當患有溶血性黃疸時,會引起肝組織充血水腫以及間質性的發炎改變,嚴重者會導致肝包膜被牽拉所誘發的疼痛不適的症狀。患者可能會感受到右上腹持續或陣發性疼痛,有時可放射至肩背部。
對於溶血性黃疸,需密切監測血液學指標,如網織紅血球計數。而對於阻塞性黃疸,則應進行影像學檢查,如超音波掃描或CT以評估膽管情況。
abo溶血性黃疸
ABO溶血性黃疸是由母嬰血型不合導致的新生兒溶血病,通常在出生後2-5天內出現,以皮膚黃疸為主要症狀,可透過光療或藥物治療如免疫球蛋白G(IgG)、白蛋白等。
ABO溶血性黃疸是由於母親與胎兒間存在ABO血型抗原不配合所引起的同種免疫性疾病。當母親為O型血,父親為A型、B型或AB型時,他們的孩子可能會遺傳到A型或B型抗原,這些抗原會刺激母體產生抗體,透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循環,導致紅血球破壞和溶血。ABO溶血性黃疸的症狀包括:皮膚和眼白變黃、貧血、嗜睡、食慾減退以及有時會出現水腫。嚴重病例可能導致呼吸困難、心跳加快和其他器官功能衰竭。
診斷ABO溶血性黃疸的主要實驗室檢查專案包括:血常規、膽紅素水平檢測、血型鑑定和抗體篩查。醫生也可能建議進行超音波檢查來評估嬰兒的肝臟、脾臟和膽囊大小。治療ABO溶血性黃疸的方法主要包括光療和換血療法。光療利用特定波長的光線將未結合膽紅素轉化為水溶性異構體,使其更容易從尿液中排出;而換血療法則是移除含有高水平未結合膽紅素的血液成分,減輕其對嬰兒的影響。
父母應密切監測新生兒的黃疸發展情況,避免過度勞累和暴露於強光下,確保充足的休息時間,促進身體恢復。
高膽紅素血癥
高膽紅素血癥指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升高,通常由於肝臟無法有效地將膽紅素轉化為其他物質或膽道阻塞引起。
高膽紅素血癥源於膽紅素代謝異常,當紅血球破壞過多或肝細胞攝取、結合和排洩膽紅素發生障礙時,會導致血液中的未結合膽紅素水平升高。高膽紅素血癥的症狀取決於其嚴重程度。輕度升高的患者可能無明顯症狀,重度則可能導致黃疸、瘙癢、疲勞等症狀。
診斷高膽紅素血癥通常需要進行血常規、肝功能測試、尿液分析和超音波檢查等。其中,血清膽紅素測定是確認高膽紅素血癥的主要手段。治療高膽紅素血癥需針對其原因,如藥物性肝傷害可停用損肝藥物,酒精性肝炎戒酒,脂肪性肝炎控制飲食與運動。對於膽汁淤積性高膽紅素血癥,可以遵醫囑使用熊去氧熊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等利膽藥進行治療。
患者應避免飲酒,保護肝臟,確保充足的休息,以促進病情恢復。
新生兒TCB正常值
新生兒 TCB 水平在 5-7 mg/dL 之間是正常的,若超過此範圍可能表明新生兒黃疸,需密切監測並諮詢醫生。
新生兒 TCB 是指未結合膽紅素,是透過實驗室檢測血液中的未結合膽紅素濃度來確定的。其正常範圍因年齡而異,在出生後第一周內約為 5-7 mg/dL。未結合膽紅素水平高於正常範圍可能表明新生兒黃疸,這可能是由紅血球破壞過多或肝臟處理膽紅素能力不足引起的。高水平的未結合膽紅素可能導致腦損傷,因此需要密切監測和治療。高未結合膽紅素水平通常需要光療或換血治療以降低膽紅素水平。對於正常範圍的新生兒,建議避免過度餵養,以減少未結合膽紅素的產生。
新生兒 TCB 水平是評估新生兒黃疸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家長應定期帶孩子進行體檢,確保其處於正常範圍內。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