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營養科夏燕瓊主任醫師、林惠芳主治醫師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小的時候胖一點沒關系,尤其是老一輩的,更是喜歡用“白白胖胖”來形容孩子,覺得孩子胖乎乎挺可愛的,還認為孩子長得好、長得健康!然而,醫生提醒:兒童肥胖,比成人肥胖的危害更大!
11歲的吳同學(化名)雖然不怎麼愛吃肉,但卻是個偏愛各種零食、甜食、餅幹和油炸食品的小胖墩,而且平時還不怎麼愛運動,也經常熬夜,一開始媽媽覺得孩子胖一些也沒什麼,但看著小吳日漸圓滾的身型,身高卻不見長,而且還常常稍微動一下就喊累,這可急壞了媽媽。
媽媽趕緊帶他去醫院看,醫生經過檢查後發現,小吳不僅體重超標,而且還查出空腹胰島素升高等問題。後來在營養科體重管理門診專業營養師的幫助下,經過三個月的努力,小吳終於成功減重6.2kg,腰臀圍測量值由80.5cm/88cm減為71.5cm/81.5cm,胰島素也逐漸恢復了正常,還長高了2.7cm,整個人也變得開朗自信起來了!
兒童肥胖,比“中年發福”危害更大
肥胖是指由多種因素引起的能量攝入超過消耗,導致體內過多脂肪積聚、體重超過參考值範圍的營養障礙性疾病。近年來,我國學齡兒童營養和健康狀況持續改善,但超重肥胖問題不斷突顯,有報道,我國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歲以下兒童超重肥胖率達到10%。
兒童肥胖除了與遺傳、胎兒期營養過剩、內分泌等因素有關外,還跟孩子平時缺乏運動及不合理的飲食結構密切相關,家長不合理的飲食行為和生活習慣,以及孩子自身不健康的飲食結構和飲食行為,都有可能會吃出“小胖墩”。
“小胖墩”常給人以“臃腫、笨拙、遲鈍”等印象,因此常被同伴嘲笑捉弄的對象,慢慢地,他們可能會不願參與到集體中,逐漸變得內向、孤僻,影響了他們的正常社交和心理。此外,與正常兒童相比,超重肥胖兒童更易發生糖脂代謝紊亂,引發血脂異常、胰島素抵抗、糖耐量異常甚至糖尿病,並增加高血壓、脂肪肝、高尿酸血症等風險,肥胖還可影響孩子性激素和生長激素的分泌,從而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長發育和性成熟,增加性早熟、女孩多囊卵巢綜合征等風險。而且,兒童肥胖相關的危險還可持續至成年期,兒童肥胖也是成年期肥胖的重要原因,有報道,6歲以前肥胖的兒童,大約有25%可能成為成年肥胖,當肥胖持續到青春期時,成年胖的危險性就增加到75%。因此,兒童肥胖,比“中年發福”危害更大,兒童肥胖的問題不容忽視。
做好這幾點,拒絕做“小胖墩”
那麼,不想讓胖成為孩子成長的“絆腳石”,平時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1.學會判斷孩子是否屬於超重肥胖
判斷孩子是否超重肥胖,不能只盯著體重的數字看,說超過多少斤就算胖,還需要結合身高,最常用的指標是體質指數BMI(kg/㎡),即用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不同年齡段兒童超重與肥胖的範圍。
2.“管住嘴”
很多的“小胖墩”都是吃出來的,如嬰幼兒期餵養過度、過早添加固體食物,學齡期過多進食高脂肪、高糖、高能量食物,含糖飲料、薯片、餅幹、膨化食品等零食進行過多,進食過快、暴飲暴食,不吃早餐、午晚餐進食過多,膳食過於精細、蔬菜水果進食過少等等都是導致兒童肥胖的重要原因。因此,家長平時要注意科學合理搭配。學齡期兒童做到一日三餐,適當加餐,定時定量,飲食規律,搭配合理,盡量少吃高鹽、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足量飲水,首選白開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飲料,更不能用含糖飲料代替飲水。詳細可以參照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不同年齡段學齡兒童膳食指南(2022)。
3.“邁開腿”?
鼓勵孩子進行規律的身體活動,更多地參加戶外活動,學齡兒童每天累計不少於1小時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以全身有氧運動為主,如慢跑、跳繩、球類運動、遊泳、騎自行車等,每周至少3次高強度的身體活動、3次抗阻力活動(如仰臥起坐、引體向上等)和骨質增強型活動,減少靜坐時間及接觸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的時間,視屏時間每天不超過2小時,越少越好。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在運動過程中也要注意根據孩子自身的情況選擇合適的身體活動,不能過分追求運動強度和時間,以免造成運動損傷。
4.保證充足的睡眠
據調查,睡眠不足是學生中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檢出率最高的,因此,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非常重要,6~12歲兒童每天睡眠時間9~12小時,13~17歲青少年每天睡眠時間8~12小時。平時作息要規律,早睡早起,避免熬夜,特別是假期的時候,盡量不要打亂作息,晝夜顛倒。
5.定期體檢
平時要做好定期的體檢,詳細評估生長發育情況,一旦發現生長偏離,建議及早到專業的醫療機構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盡早幹預。(通訊員:林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