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出現脊柱裂並不會導致或引起便秘。通常情況下,如果嬰兒存在便秘的情況,則可能是由於餵養不當、先天性腸道畸形等非疾病因素所導致,也有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腸結核、巨結腸等疾病因素所致。
非疾病因素
餵養方式
對於母乳餵養的嬰兒而言,若母親進食的食物過於精細,或者一次性進食過多,可能會影響嬰兒正常的胃腸道功能,從而造成排便異常的現象發生。此時建議適當調整飲食結構,並且在兩次餵奶之間適量給嬰兒喂溫開水,以促進糞便排出。
奶粉比例不當
當衝調奶粉時,奶粉與水的比例不當時也可引發上述情況的發生。因此家長需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配製,同時注意觀察嬰兒是否有不適症狀,如有腹脹、哭鬧不安等情況,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
新增輔食
隨著嬰兒逐漸長大,在4-6個月可開始逐步新增輔食。而部分食物如玉米、芹菜等含有較多的粗纖維,不易被身體吸收和消化,可能會加重胃腸負擔,影響正常排便。此時應酌情減少此類食物的攝入量,必要時遵醫囑應用等藥物調節腸道菌群,促進恢復。
其他原因
除以上常見原因外,還可能是由於腹部受涼等因素引起的,一般無需特殊處理,用毛巾熱敷後可緩解。
疾病因素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主要由胃腸道蠕動減慢以及腸道菌群失調等原因所導致,患病後會出現食慾缺乏、上腹部飽脹感等症狀,同時還伴有噁心、嘔吐、排便次數少等表現。可以配合醫生透過小兒推拿、按摩等方式治療,嚴重者則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並使用雙歧杆菌三聯活菌散等益生菌製劑來調理。
腸結核
通常是因感染結核分枝杆菌所致,患者常表現為低燒、乏力、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狀,還會伴隨腹瀉、便秘交替發作的表現。對此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Isoniazid(INH)、立汎黴素(Rifampicin)等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
巨結腸
為遠端腸管持續痙攣收縮,導致腸內容物透過障礙所引起,臨床可見頑固性便秘、停止灌腸後數小時又出現腹瀉等現象。一旦確診,需要積極配合醫生透過黏膜下肌層切除術等方式來進行治療。
此外,還可能與神經源性膀胱有關,建議家屬帶嬰兒前往醫院的小兒消化科完善血常規檢查、大便常規檢查等專案幫助查明具體原因。期間應注意做好嬰兒保暖工作,避免著涼而導致病情加重。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