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虛和腎漏:中醫西醫的分歧與調理方案

分類: 中醫與草藥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3.11.27
本文介紹了腎虛和腎漏之間的關係及區別。其中,腎虛可能導致腎漏,但兩者並無必然聯系。腎漏需根據不同領域的診斷結果進行區分,中醫和西醫對此有不同的認識。針對腎虛引起的腎漏,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知柏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等藥物進行調理。若患者確診為腎漏,應及時就醫並遵循專業醫師的意見進行治療。

腎的漏和虛有什麼關係

腎虛可能是導致腎漏的原因之一,但二者並沒有必然關係,腎漏還需根據所屬中醫還是西醫領域來進行區分,因為腎漏這一名詞在中醫、西醫內所指的疾病完全不同。

中醫腎漏

中醫腎漏屬於男性陰莖異常勃起的一種,類似於陽強。據中醫古籍記載,腎漏表現為陰莖長硬不痿,可能伴有精液流瀉不止、疼痛如針刺等情況。這類情況與溼熱邪氣外侵、房事不節、長期大量為房事服用熱藥、腎陰虛等因素相關,所以中醫腎漏可能是受腎虛中的腎陰虛影響。除了陽強易舉以外,可能還伴有腰膝痠軟疼痛、眩暈耳鳴、失眠多夢、五心煩熱、咽乾等全身症狀。如因腎陰虛導致,可遵醫囑使用知柏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等藥物治療,達到滋陰降火的目的;

西醫腎漏

西醫腎漏常指腎小管對鈣、磷的重吸收減少,即腎漏型高鈣尿症,是鈣性尿結石病人常見的代謝異常。尿液排洩異常與腎關係密切,尿結石在中醫理論中可根據淋證中的石淋來論述,主要表現為尿中夾砂石、排尿澀痛或排尿時突然中斷,以及尿道窘迫疼痛、小腹急痛等。根據病因病機分析,石淋主要與溼熱下注相關,初期與腎虛關係並不大,所以腎漏型高鈣尿症並不是腎虛引起。但隨著疾病的遷延不愈,溼熱邪氣可能會內傷腎陰,引起腎陰虛,表現為腰膝痠軟疼痛、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等陰虛症狀。對於腎漏型高鈣尿可由醫生根據實際情況辨證論治,如溼熱下注可清熱利溼、排石通淋,遵醫囑加減使用八正顆粒。建議接受正規治療,遵醫囑服藥,不建議擅自用藥,以免給腎臟代謝帶來過重的負擔。

腎臟的解剖結構及其解剖位置

腎臟是成對的實質性器官,呈蠶豆形,前後略扁,位於脊柱和腹腔大血管兩側。其主要生理功能是生成尿液,排洩代謝終產物、過剩物質、藥物和毒物等,其次,在生成尿液的基礎上對體液、電解質和酸鹼平衡進行調節,維持身體內環境的穩定,腎臟也是內分泌器官,它能產生多種生物活性物質,以及參與體內賀爾蒙,如胰島素、胃泌素、副甲狀腺賀爾蒙等的滅活。腎臟由腎單位、腎小球旁器、腎間質、血管、神經組成。正常的腎臟呈紅褐色,含有豐富的血液,形似蠶豆,內有空腔,腎單位是腎臟的結構和功能單位,每個腎臟由約120萬個腎單位組成,腎單位又包括腎小體和腎小管兩部分,腎小體由腎小球和腎小囊構成,腎小管由近端小管、細段、遠端小管構成。腎臟內部的結構可分為腎實質和腎盂兩部分,腎實質分內外兩層,外層為皮質,內層為髓質。腎皮質由腎小球和曲小管所構成,部分皮質伸展至髓質錐體間,稱為腎柱。腎髓質為10-20個腎錐體構成,腎乳頭被腎小盞包繞,其底部寬大,朝向外側,與皮質相連,2個或2個以上的腎乳頭伸入一個腎小盞,相鄰的腎小盞匯合成腎大盞,再匯成腎盂,下接輸尿管。腎臟位於後背的脊柱兩側,健康人群有兩個腎,左右各一,右腎略低1-2cm,上端平第11胸椎體下緣,下端平第2腰椎,後面貼腹後壁肌,前面被腹膜覆蓋。腎臟解剖結構如果出現異常,建議前往腎內科就診,透過尿常規、腎臟彩色超音波等明確情況。如果發生阻塞,可透過手術疏通阻塞部位,如果存在腫瘤,可手術切除腫瘤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