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是指患者頭部運動到某一特定位置時出現短暫的陣發性發作的旋轉性眩暈,可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中醫認為腎主骨,主管人體成長發育和骨骼成熟,且與骨髓具有密切聯系,而內耳是人體重要的平衡器官之一,因此腎虛可能會導致耳石症的發生。
耳石症是指患者頭部運動到某一特定位置時出現短暫的陣發性發作的旋轉性眩暈,可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中醫認為腎主骨,主管人體成長發育和骨骼成熟,且與骨髓具有密切聯系,而內耳是人體重要的平衡器官之一,因此腎虛可能會導致耳石症的發生。
臨床上常見的腎虛有腎陰虛證、腎陽虛證等,其中腎陰虛證主要表現為腰膝痠痛、頭暈目眩、耳鳴、失眠健忘、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病症;腎陽虛證主要表現為腰部冷痛或腰膝痠軟、精神萎靡、畏寒肢冷、面色晄白無光、大便溏洩、小便清長或餘瀝不盡、舌淡胖苔白滑、脈沉弱等病症。由於兩種疾病的症狀較為相似,均可能出現眩暈的症狀,因此可能造成誤診的情況發生。但無論是哪種型別的腎虛,在治療上都應以補益腎臟為主,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金匱腎氣丸、六味地黃丸、右歸丸等藥物進行調理。
對於耳石症來說,目前尚沒有明確證據表明其發病機制,一般考慮為環境因素、疾病因素等原因引起。當患者處於突然站立或者坐位改變體位的時候,容易誘發耳石症,並伴隨明顯的眩暈感以及強烈的噁心嘔吐現象。此時需要及時就醫檢查,確診後在專業醫師的操作下透過手法復位或者是機器復位的方法來進行改善,能夠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