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低燒的情況,可能是由於感染、藥物副作用等非疾病因素導致。此外,還可能與肺結核本身有關,如發炎反應、結核桿菌耐藥變異、腫瘤性病變。
非疾病因素
感染
如果肺結核患者未遵醫囑進行規範的抗結核治療或治療效果不佳,可能導致病灶持續存在並繼發細菌感染,從而引起低燒症狀。此時需及時明確是否存在感染情況,並根據檢查結果選擇合適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常見有鏈球菌感染可使用阿莫西林(Amoxicillin);葡萄球菌感染可使用希復欣敏(Cefixime)分散片等。
藥物副作用
常用的抗結核藥物都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其中利福平(Rifampin)可能會對胃腸道產生刺激作用,部分患者用藥後可能出現輕度發燒,通常不需要特殊處理,但如果無法耐受則需要諮詢醫生調整用藥方案。
疾病因素
發炎反應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在活動期時由於大量結核分枝杆菌繁殖釋放炎性介質,常會出現全身發炎反應,表現為午後低燒、乏力等症狀。若同時合併其他部位感染,還可伴有咳嗽、咳痰、盜汗、消瘦等表現。一般可以遵醫囑服用Isoniazid(INH)、孟表多(Ethambutol)等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
結核桿菌耐藥變異
當發生耐藥結核分枝杆菌感染時,也可導致病情反覆發作、遷延不愈,甚至發展為難治性肺結核,進而影響體溫調節功能而導致上述現象。此時需完善藥敏試驗,然後更換敏感的抗結核藥物進行足療程治療,常用包括吡嗪醯胺片、愛黴素(Amikacin)等。
腫瘤性病變
少數情況下,如果肺結核患者既往接受過多種抗結核治療而不見好轉,則考慮可能存在肺癌等相關惡性腫瘤性疾病。隨著原發病變加重,也會出現此類異常表現,需進一步完善胸部增強CT及病理組織學活檢等檢查來幫助確診。一旦明確診斷,應及時予以手術切除病灶,並配合術後化療、放療等綜合性治療改善病情。
因此,對於長期處於低燒狀態者,應積極至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日常生活中也應注意保暖,避免著涼而引發感冒等情況。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