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懷疑自身患有肺結核,則應積極進行治療。若經過一段時間的抗結核藥物治療後,症狀未見好轉或出現加重的情況時,應及時告知醫生,在醫生指導下更換其他型別的抗結核藥,如立汎黴素(Rifampicin)、Isoniazid(INH)等。
此外,還可能與病情較重、用藥不規範、耐藥以及併發症等因素有關,建議及時就診明確原因,並遵醫囑採取針對性措施處理。
病情較重
對於部分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而言,由於病灶廣泛、數量較多、毒性較強等情況的存在,通常需要更長時間才能使疾病得到控制。此時則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延長用藥時間,以促進身體恢復健康。
用藥不規範
若患者存在漏服、少服、多服抗結核藥物的情況,則可能會導致體內藥物濃度不足,進而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因此,此類情況下也可能會表現為檢查結果不好轉。建議患者嚴格遵循醫囑足量、規律服用相關藥物,必要時可前往醫院複診,由醫生調整具體用藥劑量。
耐藥
若長期使用一種或多種抗結核藥物治療肺結核,可能導致結核分枝杆菌對其中的有效成分產生抵抗性,從而無法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對此情況應在醫生指導下選擇敏感藥物繼續治療,同時避免自行停用原有藥物,以免耽誤病情。
併發症
若肺結核患者伴有嚴重毒血症、腦膜炎、心肌炎等併發症時,也可能會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故而當合併有併發症者,除針對原發疾病進行治療外,還需聯合應用類固醇,如地塞松(Dexamethasone)、氫化普賴鬆(Prednisone)注射液等。待原發病治癒後,上述不適症狀也會逐漸消失。
日常生活中,若發現自身出現咳嗽、咳痰等症狀,且持續無緩解時,可以到呼吸內科完善胸部X光檢查、CT檢查等專案幫助查明原因。除此之外,還需要做好個人防護,盡量避免傳染他人。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