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歧桿菌感染導致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在臨床上主要透過症狀、實驗室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等進行綜合判斷。如果患者出現疑似肺結核的症狀,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並儘早開始治療。
症狀
呼吸道症狀
由於肺部存在病變刺激,可引起咳嗽、咳痰等症狀,還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胸悶、氣短、喘息和呼吸困難等表現。
全身症狀
常見於重症肺結核患者,常表現為午後低燒、乏力、精神不振、食慾減退、盜汗、體重減輕等。
其他症狀
部分肺結核患者可能會在早期發生病灶處滲出性發炎反應,當有少量分泌物聚集時,可能還會形成膿性痰液。若併發細菌感染,則可能出現黃膿痰或咳血等相關表現。
實驗室檢查
結核菌素試驗
也稱為PPD皮膚試驗,是定性的檢測方法,陽性結果提示受試者可能存在活動性肺結核或者近期接種過卡介苗(BCG)。陰性結果通常說明未感染結核分枝杆菌,但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如愛滋病晚期、惡性腫瘤化療期間等人群均會出現此試驗結果為陰性的情況。
2.γ-干擾素(Interferons)釋放試驗:定量檢測血中是否存在結核分枝杆菌抗原成分,陽性結果代表體內存在活動性結核分枝杆菌感染。
影像學檢查
直接顯微鏡檢查
取患者的痰液、下呼吸道沖洗液、支氣管活檢組織做塗片,可見到成對排列的細長密褶皺狀的菌體,兩端尖突,無色、透明,邊緣較薄,無莢膜,無芽孢,無菌毛,無異染顆粒,即可確診結核分枝杆菌感染。
胸部X光檢查
早期可僅顯示正常肺臟形態改變,隨著病情發展會逐漸出現斑點狀濃淡不一的陰影,也可呈大片模糊影,邊緣不清晰。病情嚴重者可呈現粟粒樣大小的結節狀浸潤陰影及空洞形成,還可在肺門附近見到淋巴結腫大徵象。
3.高分辨率CT(HRCT):可以發現常規X光不易分辨的小結節病灶,尤其是對於周圍型肺內小病灶,其敏感性和特異性明顯高於傳統X光攝片和普通CT檢查。
超音波
能夠觀察雙側胸腔的大體情況,瞭解是否有積液、積氣等情況,還可以幫助判斷是否合併肋骨架塌陷、脊柱畸形等問題。
ICT
即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屬於解剖結構成像,主要用於觀察肺部病灶的位置、範圍、密度、鈣化等情況,可用於輔助診斷肺結核。
病理檢查
主要是透過穿刺獲取區域性肺組織樣本,然後進行病理學檢查,以確定是否存在結核分枝杆菌感染。但由於該操作有一定風險,且需要反覆多次穿刺才能得到準確的結果,因此一般只用於難以確診的病例。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