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確診為活動性肺結核,則需要遵醫囑進行規律、全程的抗結核治療。而肺結核患者透過長期用藥可以抑制病灶進展、減少耐藥發生,並且能夠防止病情反覆或加重,從而提高生存品質。
如果確診為活動性肺結核,則需要遵醫囑進行規律、全程的抗結核治療。而肺結核患者透過長期用藥可以抑制病灶進展、減少耐藥發生,並且能夠防止病情反覆或加重,從而提高生存品質。
肺結核是因感染結核分枝杆菌所致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具有傳染性,主要經呼吸道傳播。臨床表現以咳嗽、咳痰2周以上為主要症狀,部分患者有低燒、乏力、盜汗等全身毒性症狀。若不及時規範治療,可出現多種併發症,如肺內空洞、支氣管擴張、肺膿腫和肺動脈高壓等,嚴重者還可併發肺源性心臟病。
臨床上常用異煙肼(Isoniazid)聯合利福平(Rifampin)、吡嗪醯胺及鏈黴素(Streptomycin)進行抗結核治療,療程通常在1-2年。此外,對於難治復燃的患者,可能還需要適當延長抗結核藥物的應用時間。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應用抗結核藥物時需注意以下事項:遵循早期、規律、全程、適量、聯合的原則;避免自行停用抗結核藥物或者減量,以免導致耐藥的發生以及病情反覆或加重;定期複查肝腎功能,警惕藥物相關不良反應,比如周圍神經炎、肝臟傷害、視神經炎等。
另外,由於肺結核屬於一種消耗性疾病,因此還需加強營養支援,保證充足的蛋白質攝入,多吃瘦肉、牛奶、雞蛋等食物,同時還要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助於加強免疫力,促進疾病恢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