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患者在服用抗結核藥物治療時出現流鼻涕的症狀,可能是由於藥物副作用導致的不良反應,也有可能是合併普通感冒、過敏性鼻炎等疾病引起。建議及時就診明確原因,並進行相應的處理。
藥物副作用
抗結核藥物中的Isoniazid(INH)和立汎黴素(Rifampicin)可能會刺激胃腸道黏膜以及神經系統,從而引發噁心、嘔吐等症狀,部分患者還會伴有頭痛、頭暈或腹痛等不適症狀。若上述症狀較輕且無其他嚴重不適,則通常無需特殊處理,遵醫囑規範用藥即可。但如果症狀較為嚴重則需就醫調整用藥方案。
合併普通感冒
如果患者既往存在受涼史或者接觸過感冒人群,在服用抗結核藥物的同時還可能需要使用Paracetamol/Amantadine、克流感(Oseltamivir)等感冒靈成分的藥物進行治療。而這些藥物均具有一定的中樞神經抑制作用,可使體溫下降並促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進而表現為流鼻涕的情況。此時可以不用更換藥物,待感冒治癒後症狀一般會自行消失。
過敏性鼻炎
如果患者對使用的抗結核藥物存在過敏情況,也會出現流鼻涕的表現,還可伴隨有打噴嚏、鼻子發癢及皮疹等症狀。一旦確診應立即停用所有抗結核藥物,及時到醫院完善相關檢查,如血常規、C-反應蛋白測定等相關指標檢測以明確診斷。若為單純性過敏性鼻炎所致,可應用勝克敏(Cetirizine)片、氯雷他定(Loratadine)等抗組織胺類藥物進行治療。若同時合併細菌感染還需加用阿莫西林(Amoxicillin)、希復欣敏(Cefixime)分散片等抗生素類藥物控制發炎。
其他因素
除上述常見情況外,肺炎鏈球菌感染也可誘發類似症狀,還可伴有發燒、咳嗽、咳痰等表現。若經確診可在醫生指導下聯合使用抗菌藥物治療,比如注射用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鈉、頭孢呋辛鈉(Cefuroxime sodium)等。當原發病灶得到較好控制後,流鼻涕的症狀也可以逐漸緩解。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傳染他人。飲食上注意營養均衡,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有助於增強身體素質,促進病情恢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