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懷疑自身患有肺結核後,可以到醫院透過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病理組織學檢查等進行輔助判斷。若明確診斷為肺結核,則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結核藥物以及類固醇進行針對性治療。
如果懷疑自身患有肺結核後,可以到醫院透過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病理組織學檢查等進行輔助判斷。若明確診斷為肺結核,則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結核藥物以及類固醇進行針對性治療。
檢查
影像學檢查
如X光檢查、CT檢查等,早期可發現肺部有斑點狀或片狀陰影,也可觀察到大片的密度較高的雲霧影。隨著病情發展,病灶內會出現空洞樣改變,並且還可能會伴隨胸膜增厚沾黏等情況。
實驗室檢查
主要包括痰液檢查和血液檢查,其中痰培養試驗對於肺結核的確診率較高。而PPD皮膚試驗結果呈陽性時,提示可能患肺結核或曾經感染過肺結核。另外,透過血常規檢查還可瞭解患者是否存在繼發細菌感染的情況。
病理組織學檢查
當出現咳嗽、咳痰等症狀持續兩週以上未見緩解時,應警惕存在肺結核的可能性。此時則需及時前往醫院就診並完善相關檢查,包括支氣管鏡檢查及活檢、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及活檢等。上述檢查方式有助於準確判斷病變部位,同時還能有效鑑別其他肺部疾病。
治療
抗結核藥物
肺結核屬於慢性傳染性疾病,因此一旦確診後應及時接受正規治療。常用抗結核藥物主要有異煙肼(Isoniazid)、利福平(Rifampin)、吡嗪醯胺、鏈黴素(Streptomycin)等。此外,還需注意遵醫囑足量、規律用藥,切不可私自停藥或減量,以免影響療效甚至導致抗藥性發生。
類固醇
部分肺結核患者還會伴有較重的呼吸道症狀,比如咳血、大量的濃痰等。針對這種情況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應用強的松、地塞松(Dexamethasone)等類固醇予以改善,但要注意避免長期大劑量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與他人共用餐具、毛巾等私人物品。同時還建議定期複查以瞭解身體恢復情況。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