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在進行抗結核治療1-2周後,通常可以見到一定效果。肺結核是由於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咳嗽、咳痰、盜汗、低燒等。如果確診為肺結核,則需要遵醫囑規律服用藥物進行治療。
患者在進行抗結核治療1-2周後,通常可以見到一定效果。肺結核是由於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咳嗽、咳痰、盜汗、低燒等。如果確診為肺結核,則需要遵醫囑規律服用藥物進行治療。
目前抗結核一線用藥包括Isoniazid(INH)、立汎黴素(Rifampicin)、孟表多(Ethambutol)以及吡嗪醯胺膠囊,其中Isoniazid(INH)和立汎黴素(Rifampicin)屬於抑菌藥,吡嗪醯胺膠囊與孟表多(Ethambutol)屬於殺菌藥。上述四種藥物均需與其他兩種聯合應用,才能夠起到較好的殺滅結核分枝杆菌的作用。因此,對於大部分肺結核患者而言,一般在使用上述藥物1-2周之後,便可見到一定的臨床效果,如患者的臨床症狀得到緩解或消失,同時實驗室檢查中血沉、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逐漸恢復正常,影像學檢查中的病灶也會出現明顯的好轉,甚至完全吸收等情況。
此外,部分肺結核患者可能對一種以上的抗結核藥物存在抗藥性,此時則需要根據痰培養的結果選擇敏感的抗結核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必要時還需要採取多種抗結核藥物聯合化療的方法進行治療。若經過積極有效的治療後,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且出現了嚴重的併發症,則需要透過手術的方式進行處理。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