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透過CT等影像學檢查發現肺部有可疑的滲出、增殖性病灶,或者出現磨玻璃樣改變,則需要懷疑是否患有肺結核。此時可以進行PPD試驗(也稱塗片試驗)以及痰液中找抗酸染色桿菌等相關檢查明確診斷,若確診為肺結核則應積極治療。
如果透過CT等影像學檢查發現肺部有可疑的滲出、增殖性病灶,或者出現磨玻璃樣改變,則需要懷疑是否患有肺結核。此時可以進行PPD試驗(也稱塗片試驗)以及痰液中找抗酸染色桿菌等相關檢查明確診斷,若確診為肺結核則應積極治療。
原因
感染因素
當患者受到結核分支桿菌感染後可引起肺結核的發生,在早期時會出現咳嗽、咳少量白色黏液痰或血絲痰等症狀,並伴有輕度發燒、乏力、食慾不振等全身症狀。
免疫力下降
如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類固醇,以及存在基礎疾病等原因,均可能會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而致病。
密切接觸史
與肺結核患者有過密切接觸也會增加患病風險,因為結核分枝杆菌會透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
其他因素
新生兒經母親產道可發生母嬰垂直傳播,從而引發嬰兒肺結核的情況。
治療
一般治療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營養均衡,給予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戒菸限酒,保持充足睡眠,適當運動鍛鍊身體加強免疫力。
藥物治療
可在醫生指導下規律用藥治療,常用的口服藥包括立汎黴素(Rifampicin)、Isoniazid(INH)、吡嗪醯胺片、孟表多(Ethambutol)等。此外,對於難治復燃的患者還可選擇硫酸鏈黴素(Streptomycin Sulfate)、注射用卡納黴素(Kanamycin)等注射製劑繼續抗結核治療。
複查
在經過規範的抗結核治療之後,病情通常能夠得到控制且相關指標恢復正常,但為了防止復發應在治療結束後的第1-2個月定期複查胸部X光或者CT等影像學檢查。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