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懷疑寶寶患有肺結核,可以透過臨床症狀、接觸史、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進行初步判斷。建議家長及時帶寶寶到醫院就診,並積極配合醫生完善相關檢查專案,以明確診斷。
如果懷疑寶寶患有肺結核,可以透過臨床症狀、接觸史、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進行初步判斷。建議家長及時帶寶寶到醫院就診,並積極配合醫生完善相關檢查專案,以明確診斷。
臨床症狀
通常情況下,若寶寶感染了肺結核,則可以出現低燒、乏力、食慾不振、消瘦等症狀。此外,由於發炎刺激,還可伴有咳嗽、咳痰、胸悶氣短等呼吸道症狀,以及盜汗、女性月經失調或停經、男性性功能減退等內分泌失調的症狀。
接觸史
如果家中有確診的肺結核患者,且與之密切接觸過,此時則可能透過呼吸道飛沫傳播而感染肺結核。另外,如果父母或其他人患有肺結核,也可能會導致寶寶被傳染上肺結核。
實驗室檢查
如PPD試驗,即結核菌素純蛋白衍化物試驗,在皮膚內注射結核菌素後48-72小時觀察結果。若未發生過敏反應時,無論結果是陽性還是陰性均無意義,需結合其他檢查綜合判定。若呈現為陽性,提示可能患肺結核,但不能作為確診依據。另外,還可以做血常規檢查,若白血球總數正常或偏低,淋巴細胞增高,伴X光顯示雙下肺紋理增多、模糊,可輔助診斷肺結核。
影像學檢查
如CT檢查,能夠清晰地顯示出肺部病變情況,對於早期發現肺結核具有重要意義。若在肺野內可見斑片、雲霧狀陰影及邊緣模糊的浸潤影,也可幫助診斷肺結核。
除此之外,還可以透過病理組織活檢、結核分枝杆菌培養等方式來輔助診斷肺結核。若經過一系列檢查確診為肺結核,則需要積極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通常可以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立汎黴素(Rifampicin)、Isoniazid(INH)、吡嗪醯胺片等抗結核藥物控制病情。同時還需要注意加強營養支援,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雞蛋、牛奶、魚肉等,有助於加強免疫力,促進疾病恢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