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患者在服用抗結核藥物時出現腹瀉症狀,在臨床上比較常見。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抗結核藥物的副作用所致,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如胃腸炎、急性肝傷害等。
抗結核藥物副作用
目前常用的抗結核藥物主要有Isoniazid(INH)、立汎黴素(Rifampicin)、孟表多(Ethambutol)等,這些藥物都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常見的有噁心嘔吐、腹脹納差、白血球減少以及轉氨酶升高,部分患者會出現稀便或水樣便。如果腹瀉次數不多,並且沒有發燒等情況,可以繼續觀察。但如果腹瀉次數較多,應暫時停用口服藥物,改為空腹頓服,或者更換成其他藥物進行治療。
其他原因
胃腸炎
患有肺結核的同時合併胃腸道發炎,可表現為酸液逆流脹氣、腹痛腹瀉等症狀。這時需要檢查血常規和大便常規來明確診斷,如果是細菌感染引起的,可以選擇頭孢類抗生素進行消炎抗菌治療;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需要給予抗病毒藥物對症處理,如阿昔洛韋(Acyclovir)、更昔洛韋(Ganciclovir)等。
急性肝傷害
多數是因為肝臟受到化學毒物或藥物的損害導致,少部分也可由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原因所導致。臨床表現以乏力、食慾減退為主,同時伴有噁心、厭油、黃疸、尿色加深、皮膚黏膜瘀點、黑糞、鞏膜黃染、腹腔積液、意識障礙等不適症狀。透過腹部影像學、實驗室檢查等相關輔助檢查綜合分析後,確診為藥物性肝傷害者,應及時遵醫囑停用相關藥物,必要時還需靜脈輸注穀胱甘肽(Glutathione)、甘草酸二銨(Diammonium Glycyrrhizinate)等保肝藥物治療。
此外,還可能與大腸激躁症有關,建議及時就醫查明病因並積極接受針對性治療。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規律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促進疾病恢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