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用藥安全嗎

分類: 呼吸道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1.08
大多數情況下,遵醫囑服用抗結核藥物比較安全。但如果患者自行加量或減量使用,則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如肝功能傷害、神經系統異常等。此外,若未按照醫生的指導堅持服藥,也有可能會導致抗藥性發生。

大多數情況下,遵醫囑服用抗結核藥物比較安全。但如果患者自行加量或減量使用,則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如肝功能傷害、神經系統異常等。此外,若未按照醫生的指導堅持服藥,也有可能會導致抗藥性發生。

肝功能傷害

抗結核藥物主要透過肝臟代謝,如果長期大劑量吃利福平(Rifampin),就可能導致轉氨酶升高,甚至引起黃疸。因此,在應用過程中應定期檢查肝腎功能,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調整用藥方案。

神經系統異常

Isoniazid(INH)可損害周圍神經纖維髓鞘和軸索,導致末梢神經炎;吡嗪醯胺膠囊可引起精神錯亂、幻覺、欣快感、情緒不穩定等症狀,嚴重者還可表現為昏迷狀態。另外,鏈黴素(Streptomycin)注射液對第八對顱神經及聽神經有較嚴重的損害作用,可能造成耳鳴、聽力下降等情況。

其他情況

抗結核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還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以及過敏反應等消化系統症狀,還有可能出現視力模糊、視野縮小、眼球震顫、頭暈目眩、共濟失調、步態不穩等情況。此外,部分患者還可能存在低燒、乏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全身症狀。

通常情況下,肺結核患者需要聯合多種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以達到殺菌、防止耐藥的目的。臨床上常用的抗結核藥物包括Isoniazid(INH)、利福平(Rifampin)、吡嗪醯胺膠囊、孟表多(Ethambutol)、鏈黴素(Streptomycin)注射液等。但由於這些藥物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故建議患者嚴格遵循醫囑用藥,切勿擅自增減藥量或者停用藥物。必要時還需前往醫院就診,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調整治療措施。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