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病:傳播途徑、治療與預防措施

分類: 傳染病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3.12.22
本文介紹了愛滋病的相關知識。該疾病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主要透過血液、性接觸和母嬰傳播途徑進行傳播。HIV感染後,身體免疫系統會逐漸受損,易感多種感染和惡性腫瘤。治療方面,抗逆轉錄病毒療法是目前的主要手段,需定期監測病情並調整治療方案。

愛滋病體溫一般在多少

愛滋病體溫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體溫值,愛滋病分為三期。第一期也就是急性期,通常發生在初次感染HIV的2-4周,部分病人出現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統急性傷害所產生的臨床症狀,大多數患者臨床症狀輕微,持續1-3周後緩解。臨床表現以發燒為最常見,體溫可能在37-38℃左右,可伴有全身不適、頭痛、盜汗、噁心、嘔吐、腹瀉、咽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皮疹及淋巴結腫大等。檢查可見有血小板減少、CD8+T淋巴細胞升高,此期症狀常較輕微,已被忽略,在被感染2-6周後血清HIV抗體可成陽性反應,症狀持續約3-14天后自然消失。第二期無症狀感染期,急性期感染症狀消失後進展至無症狀感染期,一般不會因為愛滋病引起發燒症狀,無其他因素干擾時,體溫在正常範圍內,此期時間維持最長大約6-8年,甚至更長,時間長短與感染病毒的數量、病毒型別、感染途徑、身體免疫狀況的個體差異、營養及衛生條件、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此期由於HIV在感染者體內不斷複製,具有傳染性,發燒症狀不明顯,如果是有發燒,可能是與其他感染有關係,發燒的程度和性質因病而異。第三期愛滋病期,是感染愛滋病的終末期,此期的主要症狀有:HIV相關症狀、各種機會性感染及腫瘤。愛滋病症狀主要表現為持續1個月以上的發燒或反覆發燒,熱度無規律性,此階段可能會由於高燒不退、盜汗、腹瀉、體重減輕10%以上。除腹股溝以外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部位的淋巴結腫大,淋巴結直徑大於等於1cm,沒有壓痛,沒有黏連,以及各種機會性感染及腫瘤,如:呼吸系統的肺孢子菌引起的孢子菌肺炎。肺結核、巨細胞病毒感染、結合性腦膜炎、弓形體腦病、各種病毒性腦膜腦炎等症狀。

愛滋病多久會出現腫瘤

愛滋病又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導致,患者身體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缺陷,此時很容易受到外界感染侵犯,嚴重可危及患者生命。被HIV病毒感染後可以出現3個不同臨床階段,並不是所有的愛滋病患者都會出現腫瘤,通常到了愛滋病期才會出現腫瘤。急性期多數發生在患者感染HIV後的2-4周,主要表現為發燒、頭痛、咽部不適、噁心、嘔吐、腹瀉,以及關節痛、淋巴結腫大、神經症狀等,此階段患者一般不會出現腫瘤。無症狀期期間症狀表現並不明顯,無症狀期可以持續6-8年,維持時間長短與感染病毒的數量、型別,以及感染途徑、身體免疫狀態等有關,如輸血法感染導致的HIV感染。由於進入的病毒量較多,無症狀期持續的時間相對會較短,此階段患者一般不會出現腫瘤。在愛滋病患者的無症狀期持續6-8年後,便會進展至愛滋病期,此階段患者會出現CD4+T細胞計數明顯下降,HIV病毒數量明顯增多的現象,此階段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現缺陷,身體對各種致病病原體的抵抗能力下降,容易出現各種感染,出現腫瘤的機率增加,患者在此階段可能會出現腫瘤。愛滋病期最常見的腫瘤是卡波西肉瘤,病變為多發性,表現為下肢皮膚呈紫紅色硬結狀稍微隆起,逐漸向四周擴大,好發部位還包括軀幹、上消化道黏膜淋巴結周圍,逐漸侵犯肝、脾等部位。除了卡波西肉瘤以外,愛滋病期常見腫瘤還有淋巴瘤、子宮頸侵襲性腫瘤等。綜上所述,愛滋病患者進入愛滋病期時容易出現腫瘤,但也不是必然現象。患者感染愛滋病後積極進行抗病毒治療,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複製,降低病毒載量,維持和重建身體免疫功能,可以減少甚至避免相關腫瘤發生。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