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紅素偏高與溶血性黃疸、原因與治療方法

分類: 血液疾病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3.12.22
本文介紹了膽紅素偏高和溶血性黃疸的相關原因以及針對不同原因的治療方法。由於這兩種情況都可能導致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升高,因此在處理上存在一些相似之處。對於膽紅素偏高的治療,首先應確定其原因。如果是由於飲食不當引起的,則需要調整飲食結構,減少脂肪攝入量;若與藥物有關,則應停用相關藥物。

膽紅素偏高的原因

膽紅素偏高可能是由肝細胞傷害、膽汁排洩受阻、溶血性貧血、藥物副作用、酒精性肝病等引起的,需根據具體因素進行針對性治療。建議患者及時就醫,明確診斷。

肝細胞傷害

當肝細胞受到傷害時,會導致膽紅素代謝異常,使其無法正常排出體外,進而引起膽紅素水平升高。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護肝片、水飛薊(Silymarin)等保肝藥進行治療。

膽汁排洩受阻

由於膽道阻塞導致膽汁不能順利流入腸道,此時肝臟合成的膽紅素會逆流入血,從而引起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增高。針對膽汁排洩受阻引起的膽紅素偏高,可遵照醫生的意見透過手術的方式解除阻塞,例如經皮經肝膽管穿刺引流術、內鏡下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ERCP)術等。

溶血性貧血

溶血性貧血時,紅血球破壞加速,產生大量的非結合膽紅素,超過肝細胞攝取和結合的能力,就會出現膽紅素偏高的現象。對於溶血性貧血所致的膽紅素偏高,需要積極尋找並消除誘因。此外,還要預防再障危象的發生,如急性溶血者應絕對臥床休息,給予吸氧等處理。

藥物副作用

某些藥物可能會干擾膽紅素的代謝過程,導致其在體內積累,引起暫時性的膽紅素偏高。如果發現是藥物引起的膽紅素偏高,則需及時告知醫生調整用藥方案。日常應注意觀察身體變化,定期複查。

酒精性肝病

長期大量飲酒會引起肝細胞脂肪變性、發炎壞死甚至纖維化,影響膽紅素的代謝和排洩,導致膽紅素偏高。戒酒是治療酒精性肝病的關鍵措施。同時,患者還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美他多辛(Metadoxine)、複方甘草合劑液(Compound Glycyrrhizin)等藥物以減輕症狀。

建議定期監測肝功能指標,以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必要時,還可配合醫生進一步完善超音波檢查以及巨球蛋白檢測,以排除其他潛在的肝臟疾病。

溶血性黃疸病因是什麼?

溶血性黃疸可能由遺傳性溶血性貧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新生兒溶血病、藥物引起的溶血性貧血、感染性溶血性貧血等病因引起,需根據具體因素進行針對性治療。建議患者及時就醫,明確診斷。

遺傳性溶血性貧血

遺傳性溶血性貧血是由於特定基因突變導致紅血球結構或功能異常,使其更易被破壞。這會導致紅血球壽命縮短,間接膽紅素增加,進而引起溶血性黃疸。對於遺傳性溶血性貧血,可遵醫囑使用類固醇進行治療,如普賴鬆(Prednisone)、甲基普立朗錠(Methylprednisolone)等。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是由身體產生針對自身紅血球的抗體,導致紅血球破壞加速,出現溶血性黃疸的現象。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應用免疫抑制劑來改善病情,常用有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硫唑嘌呤(Azathioprine)等。

新生兒溶血病

新生兒溶血病是指母子血型不合導致胎兒或新生兒紅血球被破壞而發生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病,此時紅血球壽命縮短,間接膽紅素增高,超過肝細胞攝取和結合能力時,就會發生溶血性黃疸。新生兒溶血病通常需要光療或換血療法進行治療。

藥物引起的溶血性貧血

某些藥物可能會干擾紅血球的正常代謝過程,從而導致溶血性貧血的發生。這些藥物可能直接作用於紅血球表面蛋白,或者誘導免疫反應攻擊紅血球。停用疑似致敏藥物後,配合吊點滴治療,補充水和電解質,維持身體穩定狀態,有助於緩解不適症狀。

感染性溶血性貧血

感染性溶血性貧血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這些病原體產生的毒素或補體系統活化均可導致紅血球提前破壞。此時若未及時處理,持續存在發炎刺激下會引起溶血性黃疸。感染性溶血性貧血的治療需同時針對感染源和溶血現象。例如,瘧疾所致者,可遵照醫生的意見服用氯喹、青蒿素(Artemisinin)等抗寄生蟲藥物進行針對性處理。

建議定期監測血液學指標,特別是血常規和肝功能,以評估病情變化。必要時,還應進行尿液分析、血清鐵蛋白檢測以及相關溶血標志物的檢測。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