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痛:拉肚子——症狀與處理

分類: 常見病痛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3.09.25
本文介紹了不同型別的炎症性疾病所引發的症狀以及相應的處理方法。例如,對於由腸胃炎引起的腹瀉,適當的補液是必要的;而針對牙齦發炎,則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來控制感染。瞭解這些差異有助於確保患者得到正確的醫療護理。

腸胃炎與牙齦發炎的關係

腸胃炎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消化道疾病,而牙齦發炎多為區域性細菌感染所致,兩者在病因和症狀上有所不同。

腸胃炎主要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導致胃腸黏膜發炎反應。此時免疫細胞會聚集於受累區域以對抗入侵的病原體,這些細胞可能會透過血液循環擴散至其他部位,包括口腔,引發區域性發炎如牙齦發炎。腸胃炎通常表現為腹瀉、腹痛、噁心嘔吐等胃腸道症狀;牙齦發炎則可能伴隨牙齦紅腫、出血、口臭等症狀。

針對這兩種情況,可以進行血常規、大便常規、CRP值檢測以及超音波檢查來評估病情。治療腸胃炎可採用口服補液鹽溶液預防脫水,抗生素如諾弗灑欣(Norfloxacin)可用於治療細菌性感染。牙齦發炎可透過口腔衛生維護、使用含氯己定漱口水緩解,嚴重時需手術切除病變組織。

患者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確保充足的休息,促進身體恢復。

牙齦腫脹伴隨腹瀉

牙齦腫脹伴隨腹瀉可以考慮補充電解質溶液、抗生素治療、鎮痛藥物、中藥外敷等治療措施。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患者及時就醫。

補充電解質溶液

電解質溶液透過口服或靜脈注射給予患者,以改善因腹瀉引起的水電解質失衡。腹瀉會導致體內水分和電解質丟失,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補充電解質溶液可維持身體正常生理功能。

抗生素治療

抗生素治療通常由醫師開具處方,在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Amoxicillin)、諾弗灑欣(Norfloxacin)等口服或注射給藥。抗生素能夠針對特定細菌感染提供治療作用,有助於控制可能存在的胃腸道細菌過度生長導致的發炎反應從而減輕牙齦紅腫及緩解腹瀉症狀。

鎮痛藥物

鎮痛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布洛芬(Ibuprofe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等,按醫囑服用。鎮痛藥物能有效緩解牙齦腫脹帶來的不適感;對於腹瀉,如果是由食物中毒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輕微腹瀉,則不建議使用止瀉劑以防阻礙毒素排出。

中藥外敷

選用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中藥材如金銀花、蒲公英等,配製成藥膏後敷於患處。中醫認為牙齦腫脹多由火熱內盛所致,外敷此類藥材可透過皮膚吸收發揮其清熱解毒的作用,進而輔助改善相關症狀。

在處理牙齦腫脹伴腹瀉時,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薑等,以免加重口腔及胃腸不適。同時保持充足的休息,促進身體恢復健康狀態。

心肌炎伴隨腹瀉

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現腹瀉症狀。

心肌炎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心肌發炎傷害,可導致心肌細胞變性、壞死等病理改變,進而影響心臟的收縮與舒張功能。當心肌收縮力下降時,心臟泵血量減少,此時為了維持全身各器官組織的供血需要,心臟會代償性的加快跳動頻率,增加每搏輸出量。而這種代償狀態會導致胃腸黏膜血管痙攣收縮,進一步減緩食物透過胃腸的時間,從而引發腹瀉。

如果患者還存在噁心嘔吐的症狀,則可能是胃腸道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腸炎所致。此外,長期腹瀉可能與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有關。

針對心肌炎伴腹瀉的症狀,應避免劇烈運動以減輕心臟負擔,並遵循醫囑使用營養心肌的藥物治療,如輔酶Q10片、維他命C片等非處方藥。

刷牙後腹痛原因

刷牙後腹痛可能是慢性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大腸激躁症或食物不耐受導致的,需根據具體因素進行針對性治療。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便獲得準確診斷和適當治療。

慢性淺表性胃炎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由多種致病因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發炎,由於發炎刺激會導致患者出現上腹部疼痛、脹氣等症狀。當發炎靠近幽門時,還可能會導致幽門水腫和痙攣,引起噁心嘔吐。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奧美拉唑(Omeprazole)、雷貝拉唑(Rabeprazole)等藥物進行治療。

十二指腸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是發生於十二指腸的消化道潰瘍,可能由胃酸過多或其他因素如感染幽門螺杆菌所致。胃酸持續侵蝕十二指腸黏膜會引起區域性組織缺損,進而誘發疼痛。此外,進食後的食物刺激也可加重不適感。對於確診為十二指腸潰瘍者,建議遵醫囑服用克潰泌膜衣錠(Colloidal Bismuth Subcitrate)、鋁碳酸鎂等藥物保護胃黏膜。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組包括腹脹、腹痛、餐後飽脹、早飽感、厭食、燒心、酸液逆流等一系列臨床表現,但經過各項相關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的情況。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涉及胃腸動力障礙、內臟高敏感性、幽門螺杆菌感染、心理社會因素等。針對此病症,可考慮應用促胃動力藥如多普利杜(Domperidone)、摩舒胃清(Mosapride)等來改善症狀。

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是一種以腹痛或腹部不適、排便習慣改變和特徵性大便異常為臨床表現的功能性腸病。精神心理障礙、飲食等因素均可成為本病發生的誘因,這些因素可能導致腸道功能紊亂,進而引發腹痛的症狀。患者可以遵照醫生的意見用複合地芬諾酯片、雙歧桿菌等藥物調節腸道功能。

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指的是身體攝入某種食物後產生免疫反應,導致身體對某些特定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吸收而產生的不適症狀。若患者存在乳糖不耐受,則在攝入牛奶後會出現腹痛、腹瀉等情況。針對此類狀況,需要透過食物日記記錄每日所吃的食物,並且觀察是否有不良反應,從而找出過敏原並加以避免。

日常生活中,應關注自身飲食習慣,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對胃部造成刺激,增加腹痛的發生機率。如果腹痛持續不緩解或者伴有其他嚴重症狀,應及時就醫以便進行針對性處理。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