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走路早好還是晚好
寶寶走路的時間,需要遵循寶寶的成長發育規律,過早或者過晚走路都不好。通常寶寶在2個月時會抬頭,4個月的時候會翻身,8個月的時候會爬行,10個月的時候會站立,1歲的時候會獨立行走,多數健康的寶寶都遵循此規律。但如果在1歲左右,如1歲零2個月,或1歲零10天等,此時稍早或稍晚走路,通常對寶寶的發育影響不大。無論寶寶過早走路或過晚走路,都可能存在一定問題。
1歲左右走路
此時為寶寶走路的正常時間,部分寶寶可能發育相對較快,或站立比較穩當,可能走路偏早,如11個月零20天,此時雖然稍微偏早,但尚在可允許的範圍內。部分寶寶可能發育偏慢,或對走路抱有恐懼心理,因此可能在1歲零幾個月行走,也屬於正常現象,但最遲不能超過1歲半,即16個月;
過早走路
在1歲之前的寶寶,如11個月的寶寶肌肉、骨骼發育還不成熟,骨質比較軟,過早走路會導致骨骼發育畸形,加重腿部的負擔,出現O型腿、X型腿等情況。另外,如果寶寶年齡比較小,通常視力發育不完善,此時走路容易造成跌倒,造成不敢行走、害怕行走等情況,不利於寶寶的身心健康;
過晚走路
如果超過1歲半寶寶還不會走路,說明走路較晚,有可能是寶寶比較膽小,家長可適當鼓勵寶寶行走,也可能為寶寶出現運動發育遲緩,如維生素D缺乏引起的佝僂病,此時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適當補充鈣和維生素D,通常可緩解走路晚的情況。另外,嬰兒肌肉鬆弛症候群、進行性脊髓肌萎縮症等問題,均可能致使寶寶走路較晚,建議家長及時帶寶寶就診,以免耽誤治療的時機。寶寶如果超過16個月仍然不會走路,建議及時就醫,明確病因進行治療。另外,家長可以讓寶寶在8個月時多爬行,滿10個月時可以扶著欄杆讓寶寶站立,逐漸鍛鍊寶寶的肌肉和骨骼的能力,慢慢適應走路過程,通常在1歲左右時,寶寶即可學著走路。
8個月寶寶的表現有哪些
一般8個月寶寶的表現,主要體現在成長發育方面,包括生理表現和能力表現,能力表現包括運動、語言、視覺、聽覺等方面的表現。隨著寶寶各方面的成長,家長可以幫助寶寶建立良好的認知、興趣。
生理表現
8個月寶寶身高約為75cm,體重一般約為8.5kg,頭圍平均值約為45.5cm,且多數寶寶的牙齒可生長出2顆以上,部分寶寶可能已經長出4顆牙齒。同時8個月寶寶可以吃很多輔食,包括米粥、米片、蛋黃、碎肉、果泥、蔬菜泥等,建議保證營養均衡,以免影響寶寶成長發育。
能力表現
1、運動:由於寶寶的發育有一定規律性,8個月的寶寶通常可以獨立、平穩坐起來或躺下,也可用雙上肢向前或向後爬行,如出現不會獨立坐等明顯發育偏晚的情況需注意觀察,是否存在運動發育遲緩或缺乏維生素D引起佝僂病的表現;2、語言:8個月的寶寶通常可簡單表達自己的想法,開始發出“爸爸”、“媽媽”等簡單音節,也逐漸可理解語言的含義,有時可能會學習家長的語氣或話語,家長可正確引導寶寶理解更多詞彙,以及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3、視覺:8個月的寶寶一般可分辨出熟悉的人,看到熟悉的人會感到開心,看到生人會感到害怕,同時出現視深度感覺,能看到小物體,會對熟悉的人或物感到放鬆,逐漸認清家長的模樣,也會用眼睛尋找熟悉以及感興趣的東西;4、聽覺:可聽說話的聲音,即使看不到也可分辨出誰在講話,可分得清溫柔、親切的聲音,也可分辨出嚴厲、訓斥的聲音。部分寶寶可能對音樂比較感興趣,如聽到喜歡的音樂,也會跟著節拍晃動身體;5、其他表現:此時味覺、嗅覺逐漸發育完善,開始對芳香氣味有反應,可表現出認生、對發聲玩具感興趣等表現。日常生活中需隨時觀察寶寶的情況,如發現明顯的無法坐起、身高體重或頭圍異常等,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進行針對性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