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心肌梗塞患者出現突然寒冷的原因較多,常見於天氣變化、藥物因素等非疾病因素導致。若長期存在不明原因的寒冷,也可能是由於疾病因素所致,如末梢迴圈障礙、血管痙攣性狹窄或閉塞、自律神經失調、心臟自主神經反射失調、血流動力學障礙。
一、非疾病因素
天氣變化
當氣溫降低時,身體受到寒冷刺激後會導致周圍血管收縮以維持正常體溫,此時可能會造成四肢末端供血減少而引發發涼的感覺,屬於一種生理現象。
藥物因素
部分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具有擴血管作用,可擴張周邊小動脈和靜脈,促進血液循環,從而緩解症狀,但過量服用會增加低血壓發生的風險,並且可能導致肢體發冷的情況。
二、疾病因素
末梢迴圈障礙
心肌梗塞後患者的血液灌注減少,區域性代謝廢物堆積,同時因心肌缺氧而導致酸性代謝產物增多,兩者共同刺激感覺神經末梢產生寒冷感。
血管痙攣性狹窄或閉塞
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斑塊破裂或糜爛誘發急性血栓形成,可進一步阻塞管腔並影響冠脈血流,嚴重者甚至完全阻塞冠脈主幹,使心肌細胞壞死,失去活力,導致嚴重的惡性心律不整及泵血能力喪失,全身組織器官乏用供血不足,可表現為劇烈胸痛、出汗、面色蒼白、噁心、嘔吐等症狀,其中劇烈疼痛可能透過交感神經反饋到中樞神經系統,影響其調節系統功能,進而表現出畏寒的症狀。
自律神經失調
主要與迷走神經興奮有關,在發病初期即可能出現,一般持續時間較短,多數無明顯不適症狀,少數人可能出現胸前區壓迫感、沉重感以及頭暈、頭痛、腹脹、腸鳴音亢進、噁心、嘔吐、上腹部燒灼感、心跳過慢、早發性心室收縮、肌肉緊張、極度疲乏、精神萎靡不振、皮膚乾燥、食慾減退、尿頻、腹瀉等症狀,上述症狀也可對冷熱感受器產生反饋,使其處於異常狀態,導致人體自覺寒冷。
心臟自主神經反射失調
在發病早期即可出現,主要是因為心臟病變直接影響植物神經的功能,導致其調節失控,也可能是因為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所引起的散熱反應,兩種機制相互協同,均可導致患者出現畏寒的表現。
血流動力學障礙
心肌梗塞發作時常伴隨血壓下降,可造成各臟器供血減少,尤其累及大腦、腎臟、胃腸黏膜等部位,可加重原有貧血情況,使身體產熱量進一步減少,因此更容易受寒冷侵襲。
除以上相對常見原因外,還可能存在其他的可能性疾病,比如內分泌系統疾病等。如果長期無法自行緩解,建議及時就醫檢查明確具體病因。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