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無法理解,自閉症對一個家庭意味著什麼

分類: 母嬰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2.10.22
  4月2日是“世界孤獨症日”。

4月2日是“世界孤獨症日”。

對公眾來說,自閉症三個字或許越來越平常,但對這些人群與家庭來說,卻是壓在命運之上的一座大山。

截止目前,自閉症被視為一種先天的發育障礙,病因不明,沒有特效的藥物與療法。患者的典型表現是沈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無法與外界互動——在社會交往、溝通交流方面都存在障礙,而且會出現重復刻板的行為。

唯一的辦法是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培訓,幫助他們提升與外界互動的能力,更好地融入社會。但是,目前全國的教育培訓資源供給十分有限,遠無法滿足廣大自閉症患者和家庭的需求。

“特別是目前公立機構的專業性水平不足,而市場上專業機構的收費又太高。”上海嘉定區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張靜專門負責兒少精神衛生,她告訴健康界,自閉症家庭面臨著沈重的經濟與精神負擔。而這也與今年世界孤獨症日中國的宣傳主題有關——建立自閉症家庭救助機制。

自閉症之謎仍未解開

自閉症又稱為“孤獨症”,是廣泛性發育障礙中最常見、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疾病,也是導致我國兒童精神殘疾最大的一個病症。

其核心症狀主要有三個:一是社會交往障礙,沈浸在自己的世界,缺乏共情能力,難以覺察、了解及回應別人的感受和需求;二是溝通交流障礙,情緒、言語與非言語的表達都存在困難,不會說話或難以清楚地表達自己;三是存在重復刻板行為,對於感興趣的東西,自閉症患者的注意力程度往往高於正常人,所以對重復性動作有明顯興趣,比如繞著屋子跑圈,或者蜷縮在墻角玩手指。

“自閉症目前在我國被歸類為神經發育障礙,一般認為是由遺傳和環境相互作用導致的,具體的機制仍不清楚。”張靜說。

資料顯示,自閉症並非現代社會特有的產物,而是從人類開始就存在,只是一直沒有被定義為一個明確的概念。1911年,瑞士精神科醫師將“內向性”(Autism)作為精神分類的臨床特點之一,自閉症從此由哲學宗教議題進入精神病理研究領域。

30年後,美國馬裡蘭州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兒童精神醫生利奧納多?坎納(Leo Kanner)在其論文中描述了11個生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孩子,提出了“早期幼兒自閉症”這樣一個新病名,自閉症從此成為一種單獨疾病。

此後自閉症相關的研究層出不窮,例如當時坎納認為自閉症是父母和孩子缺乏互動造成的;美國心理學家林姆?蘭德(Bernard Rimland)1964提出自閉症可能是天生官能上的異常所造成;1977年英國學者的研究顯示自閉症與基因相關……

2015年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提出了“自閉症譜系障礙”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這一概念,將自閉症和其他發展障礙(亞斯伯格症、兒童時期崩解症等)歸位一類,形成一個疾病譜系。

“在這個譜系中,每個自閉症患者的病程、症狀均不相同,差異很大。”據張靜介紹,有些患者可能無法自理,需要終身護理和支持;有些經過治療後,則基本與常人無異。

其中也包括那些備受關注的“高功能自閉症”。1988年,美國電影《雨人》讓自閉症這個概念走近千家萬戶,其中主人翁刻板而具有超強計算天賦的形象深入人心。從此,自閉症就與天才幾乎被相提並論。

實際上,電影呈現的永遠是最特殊的那個。研究顯示,具有天賦的高功能自閉症可能只有10%左右,“剩余絕大多數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會功能受損,認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均在常人之下。”張靜表示。

幹預康復是唯一選擇 但資源不足

隨著自閉症的科學研究、公眾意識不斷提升,尤其是自閉症譜系這一概念的提出,診斷標準擴大,自閉症的發病率不斷增高。據張靜介紹,目前全球自閉症的患病率基本在千分之1以上,而中國則在千分之2.45,據此計算我國自閉症人數累計超過1000萬,且以每年超30萬的速度在增長。

“早診斷、早幹預、早治療”是提高自閉症預後的唯一途徑。其中,公認的幹預與治療手段是教育訓練——針對自閉症的三大核心特征,通過心理學、教育學等手段進行強化幹預,以提升他們的社會功能。目前,已有自閉症兒童通過教育訓練實現生活的自理。

“越早幹預,治療的效果越好。”張靜表示,最佳的幹預年齡一般在2歲之前。美國新英格蘭兒童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2歲或更小的學習階段,90%的幼兒在社交和溝通技巧方面取得“顯著進步”,但在兩歲半或更高年齡進入治療的兒童中,這個比例只有30%。

在自閉症的譜系中,每個患者的情況各不相同,這意味著不存在統一的幹預方案——專業人士要為自閉症孩子提供個別化、針對性的幹預方案,而往往需要長期堅持、不斷調整,才能找到最正確最有效的幹預方案。

在這個過程中,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生活環境的改變,自閉症的情況也會發生變化,幹預的方案也需及時調整。“隨著自閉症孩子逐漸長大,不同的年齡階段會出現不同的問題與症狀,病情還有可能出現反彈,”據張靜介紹,這提高了幹預訓練的需求與難度,使幹預訓練相關的資源更加寶貴。

以上海嘉定區為例,目前各類輔讀學校主要招收身體和精神有殘疾的孩子,其中也包括自閉症。“這些機構的經費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負擔,基本上不需再交額外的學費,但課程比較廣泛,各種疾病的孩子一起上課,沒有專門針對自閉症的課程,所以幹預效果並不是非常理想。”張靜說。

除此之外就是市場上各類幹預機構,其中有相當數量是由自閉症家長創立的,“市場上的幹預機構相對來說針對性更強,師資與課程設置也更專業,”據張靜介紹,但受制於數量有限,這些機構整體的費用較高,大多數家庭都負擔不起。

據2013年的一個報告顯示,全國教育康復機構的服務能力僅為30萬,遠無法滿足自閉症群體的幹預需求。而且這些培訓機構主要圍繞0-7歲的兒童開展教育康復,7歲以後以及大齡人群獲得幹預服務更是難上加上。

家庭經濟壓力大 精神壓力更大

對自閉症孩子長期的幹預訓練給家庭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據報道,美國一名孤獨症兒童終身的幹預費用高達1000萬人民幣。而中國精協2014年發布的《中國孤獨症家庭需求藍皮書》(下稱藍皮書)顯示,有55.8%的家長認為康復費用難以承擔。“說實話,我遇到的自閉症家庭的經濟條件都非常一般。”張靜表示,他們很難負擔專業的康復訓練費用。

除了經濟壓力,自閉症對一個家庭的幸福指數也破壞極大,家長們承擔著長期的精神壓力。“每次當我把確診的消息告訴家長時,很多家長當時就淚流不止,很難接受這樣一個現實。”張靜說,而這只是一個起點,在後面漫長的幹預訓練中,家長們要投入巨大的時間和精力,精神壓力會不斷累積。2018年底,由於自閉症兒子在學校與同學不和引發其他家長不滿,廣州一名孕婦帶著他燒炭自殺就是非常鮮明的一個例子。

研究顯示,自閉症家長中有的是一方放棄工作,更有甚者雙方都放棄工作,全職在家陪伴和幹預,而這可能會帶來家庭收入驟減;而且有50%的家長因此而離婚,單親的父親或母親獨自一人帶孩子進行康復;此外,還有55.5%的家長對孩子未來一定程度就業缺乏信心;72.7%的家長擔心自己離開人世後孩子的未來。

“我們對家長也會進行一些心理支持和指導,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這個疾病,保持相對良好的心態。”據張靜介紹,很多自閉症家庭也會成立一些自助團體,相互支持鼓勵。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不斷增加教育培訓資源,讓有需求的自閉症孩子都能得到及時而專業的幹預。“希望未來,越來越多的輔校或特校能增加專門針對自閉症的課程,提高他們的幹預效果。”張靜說,而社會也能給自閉症孩子,尤其是他們的家長更多的善意與寬容,為這群來自星星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