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症狀、治療與管理

分類: 健康飲食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3.11.06
本文介紹了子宮內膜癌的症狀及治療。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包括陰道異常流血、陰道排液以及下腹痛等,診斷需透過病理檢查確認。對於Ⅱ期患者,化療是常見的輔助治療手段,具體次數因個體差異而異,通常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建議患者及時就醫,接受專業診療。

33歲怎麼就得子宮內膜癌了

子宮內膜癌是一種賀爾蒙依賴性的腫瘤,臨床可表現為陰道淋漓性出血、不規則出血或連續大量出血、陰道排液、下腹痛等症狀。常見於圍更年期或更年期後的女性,但與年齡並無必然聯系,33歲得子宮內膜癌可能與內分泌因素、子宮內膜增生、外源性雌激素、不孕及未產、飲食及併發症、遺傳因素等有關。建議患者及時就醫,明確分期,在醫生指導下積極治療,緩解病情。

內分泌因素

體內雌激素水平過高者,身體長期處於雌激素過度刺激下,容易發生子宮內膜癌。初潮早、停經晚等月經因素也可增加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

子宮內膜增生

子宮內膜增生過度,特別是腺瘤樣增生及不典型增生過度,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為子宮內膜癌;

外源性雌激素

接受外源性雌激素替代治療者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升高3-4倍,用大劑量雌激素治療持續10年以上的婦女,其子宮內膜癌的患病危險性增加約10倍;

不孕及未產

無排卵性不孕症、未婚、未孕、未產的婦女出現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也較高;

飲食及併發症

長期攝入能量高的食物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發病的危險性。肥胖及缺乏鍛鍊,合併糖尿病、高血壓、關節炎和甲狀腺疾病等因素也和子宮內膜癌發病有關;

遺傳因素

約20%的癌患者存在腫瘤家族史,5%有基因突變,如

Lynch症候群,子宮內膜癌的患病也和遺傳因素有關。除上述因素外,骨盆腔放射治療史、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肌瘤、乳癌等病史也可增加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因此子宮內膜癌的發生與年齡沒有必然聯系,33歲也可患子宮內膜癌。一旦出現了不規則陰道出血,不能直接按照功能性出血來治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進行子宮鏡或者診斷性刮宮進行病理檢查,明確診斷進行下一步治療。通常以手術治療為主,輔以放療、賀爾蒙治療、化療等綜合治療緩解病情。

子宮內膜癌Ⅱ期需要化療幾次

子宮內膜癌通常是指發生在子宮內膜上皮的惡性腫瘤,而子宮內膜癌Ⅱ期指的是腫瘤侵犯子宮頸間質,但沒有子宮外轉移。對於處於此期的患者,需要化療幾次並不能一概而論,需根據情況而定,部分患者可能並不需要化療,而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化療4-6次,甚至更多。當發生子宮內膜癌後,首選手術治療,主要手術方式是全子宮雙附件切除和骨盆腔淋巴結切除,以及腹主動脈淋巴結切除。對於發生Ⅱ期子宮內膜癌的患者,還可以考慮輔助骨盆腔外照射或輔助化療。對於高級別不伴淋巴脈管轉移,以及Ⅱ期內膜癌G1期患者,可以選擇單純陰道近距離放療。化療方案多數採用卡鉑(Carboplatin)加紫杉醇(Paclitaxel)方案,也可以選擇歐洲紫杉醇(Docetaxel)聯合卡鉑(Carboplatin),多柔比星(Doxorubicin)聯合順鉑(Cisplatin),卡鉑(Carboplatin)聯合紫杉醇(Paclitaxel)加貝伐單抗,或者多柔比星(Doxorubicin)脂質體等化療方案。當患有Ⅱ期子宮內膜癌後,若患者病變不是很嚴重,經過單純手術切除後術後恢復良好,沒有出現腫瘤復發、轉移等情況,可能並不需要進行化療。若患者由於病情需要,術後需採取化療,對於身體狀況良好,對化療敏感的患者,可能化療4-6次即可有效控制病變,而部分對化療藥物比較敏感或不能耐受化療者,可適當減少化療次數。如果患者身體狀況比較差,且對化療不敏感,此時需要的次數可能會增多,達到6-8次,甚至更多。因此,子宮內膜癌Ⅱ期患者化療幾次,並不能一概而論,需要具體分析。除化療外,對於雌激素、黃體素感受器陽性,子宮內膜癌分化好的患者,還可以採用賀爾蒙治療,比如乙酸甲羥孕酮(Depo-Provera)、甲地孕酮,以及雌激素受體(ER)調節劑,比如他莫昔芬,還有芳香化酶抑制劑,如安美達錠(Anastrozole)和復乳納(Letrozole)等治療。在化療期間也要注意,應定期複查肝功、尿常規等檢查,觀察化療是否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若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需及時停藥。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